遼將軍範明友,率領大軍奮起反擊匈奴的肆意入侵。
當匈奴軍隊在漢軍的強大攻勢下被迫撤退之後,霍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迅速指揮軍隊乘勝追擊,一舉掃蕩了烏桓部落。經過這場激戰,匈奴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出兵侵擾邊境地區。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漢朝與匈奴之間的緊張關係得到緩解,雙方重新恢復了和親關係,透過政治聯姻來維持和平共處的局面。而在遙遠的西域地區,霍光采納了桑弘羊此前提出的建議,選派扜彌國的太子賴丹擔任校尉一職,統率軍隊前往輪臺地區開展屯田活動。
不僅如此,他還大力支援傅介子出使西域的行動,旨在宣揚大漢王朝的赫赫國威。同時,霍光還向傅介子建言獻策,提議他首先抵達樓蘭。
傅介子不負眾望,憑藉著非凡的勇氣和智慧成功斬殺了由匈奴所扶持的樓蘭王安歸,並擁立身在漢朝的樓蘭質子登上王位。這一系列舉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穩固漢武帝后期以來動盪不安的封建統治秩序、恢復並促進飽受戰亂摧殘的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專擅之始,其影響力可謂深遠至極。自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之職統領尚書事務開始,整整二十個春秋,他牢牢掌控著西漢王朝的政權,由此開啟了西漢後期外戚專權干政的先河。而在此之前,漢武帝時期是以丞相為核心的“三公”共同執政,但隨著霍光的崛起,這種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霍光甚至效仿商朝賢臣伊尹廢除太甲之舉,大膽地行使廢立天子的權力。此後,歷朝歷代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們若要廢黜或擁立皇帝時,為了掩人耳目、粉飾自己的真實動機,常常假借“行伊霍之事”之名來行事。
話說當年霍光剛剛開始輔佐幼主理政的時候,宮廷之中竟然突發詭異狀況。一夜之間,各種奇怪現象頻現,群臣被嚇得膽戰心驚,整夜都惶恐不安。面對如此情形,霍光當機立斷,迅速召見掌管符璽的郎官,企圖收繳玉璽和印章。
然而,這位郎官卻表現得異常堅定,堅決不肯將璽印交予霍光。見此情景,霍光心急如焚,欲強行奪取璽印。就在這時,只見那郎官手按劍柄,義正言辭地說道:“我這條性命您儘可取走,但這璽印您絕對休想拿到!”
面對郎官毫不退縮的態度,霍光不禁為之動容,他意識到眼前之人堅守職責、忠誠可嘉。於是,到了次日,霍光便果斷地下令將這名郎官連升兩級以示嘉獎。此事一經傳開,天下百姓無不對霍光的公正與大度交口稱讚。
話說那霍光,身為漢朝重臣,一生忠心耿耿地輔佐漢室江山,可謂是立下了赫赫功勳。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對有人陰謀策劃毒害許皇后這等惡劣行徑,他竟然選擇視而不見、置之不理,甚至還縱容自己的幼女被立為新的皇后。這般作為,實在是讓人費解和嘆息。
果不其然,就在霍光離世短短三年之後,他所苦心經營的家族便遭遇了滅頂之災。對於這一結局,史學家班固經過深入研究和思考後指出:霍光之所以會落得如此下場,歸根結底還是由於他自身“不學亡(無)術,暗於大理”所致。
所謂“不學無術”,便是指一個人既沒有深厚的學識涵養,也缺乏應對複雜局勢和處理重大事務的能力與智慧。正是因為霍光在這些方面存在嚴重不足,最終才導致了整個家族的覆滅悲劇。
此外,還有一段關於漢宣帝與霍光之間的故事流傳甚廣。據傳,當年漢宣帝剛剛即位之時,曾前往漢高祖劉邦的廟宇進行祭拜儀式。當時,霍光奉命與之同車陪乘。然而,坐在霍光身旁的宣帝卻感到如坐針氈,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彷彿有無數根尖銳的芒刺紮在後背上一般難受。這種感覺令宣帝倍感壓抑,絲毫無法放鬆心情。
直到後來,宣帝改由車騎將軍張安世陪同乘車時,方才感受到一絲輕鬆和自在。也正因如此,當霍氏一族最終遭到滅門慘禍之後,民間便開始紛紛傳言稱,其實霍家的災難早在當初霍光陪同宣帝乘車之際便已經悄悄埋下了禍根。久而久之,“芒刺在背”這個成語也就應運而生,並一直沿用至今,專門用來形容那些內心惶恐不安之人的心境狀態。〕
大漢
霍光府中
東閭氏面無表情地凝視著眼前正恭恭敬敬伺候著自己的侍女顯,那雙原本應該溫婉柔和的眼眸此刻卻像是結了一層寒霜一般,冰冷刺骨。自從生下女兒之後,由於月子期間未能得到良好的調養與照顧,她不幸染上了一場重病。
而在此之前,她一直覺得這個在自己身前伺候的顯還算得上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