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被誅。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他調兵遣將,組織平叛。
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之久,直到唐代宗廣德元年(763 年)才被平定。這場戰亂給唐朝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據統計,安史之亂前,唐朝人口約為 5200 萬,到安史之亂結束時,只剩下約 1700 萬。同時,安史之亂也使得唐朝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攻佔了洛陽、長安等重要城市。李隆基被迫逃往四川,途中發生了馬嵬驛之變,楊貴妃被迫自縊身亡。
亦有人言,楊玉環的最終結局實乃自作自受。想那身為後宮嬪妃之人,本應嚴於律己、恪守本分,然而她卻未能有效管束自家族人。任其憑藉她的赫赫聲名肆意妄為,貪贓受賄、徇私舞弊之事不絕於耳,更甚者還大肆剷除異己勢力。而她自身,則安然沉浸於無盡的榮華富貴之中,全然不顧外界風雲變幻。
誠然,當安史之亂驟然爆發之際,楊玉環固然難辭其咎,然其罪責絕非首要。真正需承擔這主要責任之人,乃是那位高居九重之上、俯瞰芸芸眾生的皇帝陛下!縱使楊玉環備受恩寵有加,可終究不過區區一介後宮嬪妃罷了。
試問,一個妃嬪的隻言片語,又怎能左右得了那位晚年已然昏聵至極且對權勢視若珍寶的聖上呢?再者而言,馬嵬驛之變時的那些兵卒與將領們,難道當真不知曉引發這場驚天大亂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麼?恐怕未必如此吧!
或許在他們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迫於形勢所逼,不得不將矛頭指向這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而已。畢竟,相較於直接挑戰皇權的威嚴,拿一女子開刀顯然要容易得多。
美麗動人的楊玉環,則成為了李隆基用來安撫那些憤怒將士們的無辜犧牲品。她就如同盛唐繁華落幕時的那一抹鮮豔奪目的硃砂淚,悄無聲息地滑落於歷史滾滾向前的鐵蹄之下。
遙想當年,李隆基還是一個意氣風發、勵精圖治的明君,開創了大唐盛世的輝煌篇章。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迷失在了權力與慾望的旋渦之中,開始沉溺於聲色犬馬、驕奢淫逸的生活。朝政日益荒廢,奸臣當道,民不聊生。
就在這風雨飄搖之際,安祿山等叛軍揭竿而起,一路勢如破竹,直逼長安。面對如此危局,李隆基驚慌失措,帶著楊貴妃倉皇出逃。途中,隨行的將士們早已對這位荒淫無道的皇帝心生不滿,紛紛將矛頭指向了備受寵愛的楊貴妃。認為正是因為她的存在,才使得皇上無心政事,導致國家陷入如此困境。
最終,在眾將士的逼迫下,李隆基無奈地賜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那一刻,楊玉環或許心中充滿了哀怨和不甘,但她終究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就這樣,一代佳人香消玉殞,化作了歷史長河中的一顆流星,短暫而璀璨。
而她的離去,也彷彿預示著盛唐的徹底終結。從此以後,大唐帝國走向衰落,昔日的榮光一去不復返。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那位在亂世中凋零的美人——楊玉環。
762 年,李隆基在憂鬱中去世,享年 78 歲。
李隆基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統治時期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朝
公元前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七月
已貴為壽王妃的楊玉環,亭亭玉立地站在壽王身邊,目光緩緩掃過金榜呈現的未來景象。只見她那絕美的面容之上,一對如秋水般澄澈的眼眸之中,竟漸漸湧起了晶瑩的淚花。
此刻的她,心中滿是委屈。自從嫁入壽王府以來,她與夫君之間一直琴瑟和鳴、相敬如賓,夫妻感情深厚而又甜蜜。不僅如此,她那位慈祥善良的婆母對她也是關愛有加,視若親生女兒一般;就連小姑子也與她相處得極為融洽,二人情同姐妹。
在這樣美好的日子裡,楊玉環常常暗自慶幸自己能夠擁有如此美滿幸福的生活,她天真地以為,自己的一生將會這樣一帆風順、無憂無慮地度過。然而,命運卻總是喜歡捉弄人。當那張神秘的金榜展現在眾人面前時,所揭示出的未來竟是那樣的殘酷無情,猶如一道晴天霹靂,狠狠地擊中了她那顆原本充滿希望的心。
壽王李琩緊緊地攬住了妻子楊玉環纖細柔軟的腰肢,彷彿生怕她會突然消失一般。他伸出修長而溫暖的手指,輕輕地拭去了楊玉環那如梨花帶雨般嬌美的臉龐上掛著的晶瑩淚珠。
李琩的聲音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