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騎兵的速度很快,轉瞬之間便沿著唐軍陣型的邊緣切過,來到了岸邊。向著正在展開的唐軍弓箭手作勢衝鋒。
唐軍弓箭手停下了腳步,在陣型末尾的唐軍步兵同樣展開,將弓箭手保護在陣型內部。
魏軍騎兵並沒有選擇強攻,而是取出弓箭對準陣內的唐軍弓箭手開始奔射。
雖然有著軍陣的遮擋,騎兵所用的弓箭力量也不如步弓,但是這樣的奔射終究干擾到了唐軍的弓箭手,讓本來完整的箭陣出現了破綻。
這樣的破綻,讓位於河內的魏軍船隻有了喘息的機會。原本位於河中心被箭雨壓制無法逃脫的船隻紛紛向前後脫離,離開戰場的中心。
在付出了幾十條快船,數百水軍損失的代價之後,魏軍的水師撤離了戰場。但是相應的,唐軍起碼有千餘人因為浮橋斷裂落水,又經歷了一次之前水軍的強襲,能生還多少人也不過是一個未知數。
在男人看來,這一仗打到現在這種程度,儘管唐軍透過種種手段,以士兵的戰損作為代價,彌補了自己渡河而戰的劣勢,有了反擊的跡象,但是如果從整體上看,依然是魏軍佔據著整體的優勢。
一場戰爭或者一場戰役的勝負,在最後看報告的時候往往看的是雙方的損失,但是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戰損並不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像下棋一樣,在過程中自己損失了多少子力並不是很重要,在最後圍住了多少實地才是決定了這場棋局勝負的關鍵。
下棋的最終目標是圍住更大的實地,而戰爭的最終目標則是完成自己的戰略目的。就目前來看,雖然魏軍前期以多打少,強突方圓陣,造成了士兵們更大的損失,但是他們的戰略目的最終還是完成了:這一波水軍的強襲,雖然損失不在少數,但是唐軍的損失明顯更大,這一波直接拉平了唐魏兩軍的戰損。而且也因為水軍的發揮,唐軍被魏軍切割成了兩半,而且短時間內沒辦法以搭建浮橋的方式再度渡河,唐軍不得不在河東以劣勢兵力應對魏軍的優勢兵力。
但是唐軍也達成了自己的目的:逼出了魏軍的水軍,並且以重弩強行將其逼退,至此之後,魏軍的水軍再也沒有辦法參與到唐魏兩軍的交戰之中。至此,唐軍的後顧之憂被解決,可以全力投入到與魏軍的作戰。只要魏軍攻不破唐軍的陣型,唐軍遲早能把浮橋重新搭建起來。
“兵多打兵少,唐軍的統帥還真是充滿自信。但再仔細想想的話,或許這也算是一種挑釁?”對唐軍的謀劃,男人或多或少能夠猜到一些。
魏軍想要在唐軍的兵鋒下保住自己,那就必須儘可能以少量的兵力擊潰唐軍,雙方兩敗俱傷對魏軍都是不可接受的結果。而唐軍自然沒有那麼多顧忌,只要能對魏軍造成重大損失,哪怕自己這邊損失慘痛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而魏軍之所以擺了一個魚鱗陣,想來也是抱著以最快的速度開啟唐軍的破綻,然後一舉擊潰唐軍的想法。不過很明顯,他這個想法同樣在唐軍的預料之中。
在男人觀戰之前,同舟閣曾經給過他一份情報,是八先生最先弄出的那份中原朝代順序表。而這份朝代順序表,唐的年代在魏的後面。換言之,魏軍的情報對唐軍而言是單向透明的。這樣一來便可做出判斷,眼前的場景是唐軍刻意為之:捨棄部分兵力逼退魏軍的水軍,結方圓陣應對魏軍可能而來的消耗之前甚至不惜以弱勢指揮作為代價放進魏軍騎兵切割己方戰線,隨後再接手回來封堵魏軍騎兵,最後對水軍下手將魏軍騎兵勾引到自己的陣型後方。而這一系列的操作只是為了一個目的:將魏軍的騎兵調離戰場中心,以免這支騎兵對戰場造成干擾。而達成了這個目的的唐軍,也恰到好處地亮出了他們的底牌。
之前與魏軍交錯的唐軍騎兵,向著魚鱗陣的尾部直接發動了突擊。
儘管從理論上來說,後方確實是魚鱗陣的最大破綻,一旦後方被打穿,整個魚鱗陣的陣型都會潰散。但是任何一位軍事指揮都會注意到這一點,往往佈置在後軍計程車兵,有極大可能是這支部隊中最精銳的部分——當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放在魚鱗陣最前端,力圖直接突破對方陣型的存在。但總而言之,能夠被放在魚鱗陣後軍,抵禦隨時可能襲擊過來的敵軍騎兵的部隊,兵卒素質絕對不會差。
騎兵生突結陣步兵,除非後方有己方的步兵作為後援,否則任何一位統帥都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原因無他:不值得。培養一名合格騎兵的時間與金錢,足以培養、訓練十個步兵。當然,在戰場之上如果有機會,價效比這種東西完全可以扔在一邊不管,就像之前的拓跋燾,如果不是唐軍這邊及時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