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三晉朝會(上)(1 / 2)

幾日後,晉國內部的朝會開始了。

這算是年後晉國內部的第一次朝會,因此格外重要,可以說這一次的朝會決定了晉國這一年內的戰略。除了領兵在外的將校們,晉國眾卿、大小官員悉數到齊。

原本的晉國,文公分三軍,設六卿,各世族長逝次補,輪流執政。雖然最後導致了“三家分晉”這個令人尷尬的結局,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個制度讓晉國強盛了接近二百年。

但是有一句話,叫做“道隨時移”,二百年的時光,足以讓一種制度變得腐朽。而二百年後,自然又有新的制度產生。更何況,現在的三晉,也延續不了這個制度。理由也很簡單:就現在的晉國,當過中軍將\/正卿的就起碼有五六個,如果六卿都算上,起碼有十幾個。因此文公也並沒有重啟六卿的想法。但這也意味著,晉國要重新建立起一套制度——這套制度不僅要能夠讓朝堂重新運轉起來,還要能相容原本六卿制度的優勢:畢竟說是六卿,但實際上晉國有十幾個公族都有人擔任過六卿之一,而來到這裡的人中,各公族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有。

儘管來到這裡最多的是趙氏和魏氏族人,以及曾經為趙氏、魏氏效力的文武,但是其餘的公族加起來也是一股極其強大的力量。不說別的,就是幫助文公重新制定法度的兩個人,就是出身韓氏。

在兩個韓氏族人的輔佐,再透過同舟閣借鑑了後世的官僚制度,三晉依然用了接近一年才制定出了一個適合當前情況的制度。類似於秦的三公九卿,但是職責劃分的要更細緻一些——畢竟六卿十一世族,或許會因為來到這裡的人數不同而導致掌握的權力大小不一,但是紙面上這十一世族依舊是平等的,每個世族都掌握了晉國的一部分權柄。而由於身份、地位的特殊性,趙衰毫無懸念地成為了三晉的第一位丞相。

而這一次的朝會,就在文公上座、趙衰主持中開始了。

先被提及的是政務。這一方面雖然事務繁多,卻忙而不亂。畢竟三晉並不缺少優秀的政務人才:李悝、韓非、申不害、士會等都是個中好手,如果不是囿於時代和晉國制度的限制,他們中的任意一個人甚至就可以把晉國內部的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而三晉未來數年內的政務細節也在這幾個人的爭論中飛速完成。很快,政務便分配完畢。

處理完了政務,那麼接下來自然輪到了軍務。若是以前的三軍六卿制度,中軍將即正卿,也就是現在的丞相之職,但是在這套新制度下,軍政分離。丞相只是主政,軍務則由大將軍處理。而晉國的大將軍,毫無疑問的只有一個人能夠勝任:先軫。

“諸位,當今之勢,李唐據晉陽,趙宋佔平原,我晉國雄踞河北之路已被斬斷,當取何策,能使我晉國脫離此局?”看了看分立於左右的文武,坐在高處的文公問出了這個問題。

“唐宋之意,當與我軍相同。”作為文公的智囊,狐偃首先開口,“但是唐宋忌憚於我軍聲勢,在攻破晉陽、平原後,不敢貿然興兵。我軍卻因位處鄴城,亦不敢隨意行動。然唐宋之間,彼此亦有所不同:唐國意在河北,然三漢之舉讓其不得不分心於宛城,因此攻伐河北並不能全力以赴。而宋有水軍之利,攻取了平原之後也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後勤,與三漢之間並無實際接觸,因此可以一心河北。所以對我軍攻取河北的威脅能力,宋大於唐。但是同樣,因著這個緣故,我們想要擊敗、並趕出河北的難度,同樣也是宋大於唐。”

“卿的意思是……”

“依臣之見,最合適的做法便是固守鄴城不動,待唐宋有變,伺機出兵襲其後方,方為上策。”

“大人此言,固然老成持重,但並非久遠之計。”後面站出來了一個人,直接提出了反對意見。正是智罃。

見此人開口,一群想要發言的人都暫時停了下來,因著這六卿制度,各宗族之間自然不缺乏瞭解。見這位提出了“三駕疲楚”之策的智武子發話,其它人自然會安心聆聽。

“哦?依卿之見,當如何?”

“若是各方勢均力敵,狐大夫之言自是良策,但此時天下環境,卻並非如此。”智罃解釋道,“當前最強的勢力莫過於三漢,雄踞巴蜀,併吞宛城,已成霸主之勢。目前荊楚、雍涼暗流湧動,必然是在針對三漢組成聯盟。以圖拖延三漢的腳步。而這背後,也不難看得出來有著唐國的影子。”智罃道,“但是針對一個霸主的聯盟,究竟能夠維持多長的時間,後世的各位公卿想來應該比我們更清楚。當聯盟瓦解之日,就是三漢擴張之時。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能在三漢被遏制住的這段時間裡打下足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