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李世民與各位文臣武將對視一眼,“具體的內容是什麼?”
“還未來得及抄錄,同舟閣剛剛把它放出來之後我們就趕過來了。”
“玄齡,克明,長源,我們一起過去看看。另外叫上子壽、退之,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李世民招呼著眾人,“我們來看看這位漢高祖想要對我們說些什麼。”
李世民根本不用問這篇檄文是誰釋出的——他們之前正說到這件事,結果同舟閣就發出了這麼一篇檄文,哪有這麼巧的事情?
一群文武各自換了便服,來到了洛陽的同舟閣分閣。
要了個安靜的房間,早有侍女將抄錄好的檄文送了上來。
“蓋聞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是以桀紂無道,湯武起而伐之;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未失德而失天下者,未之有也……”
“偽朝妄稱天數,先君未失德而篡權爭位,終不知天數有報。故王莽僭位,旬年而亡。曹操詐稱忠良後裔,弒後欺君,竊奪天命。故天不絕漢,昭烈興於西川……”
“豪傑當提三尺劍,豈能欺孤兒寡母奪天下哉?”
“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摧撓棟樑,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梟雄。所行欺漢室陵遲,綱維弛絕。太祖高皇帝統御天下,當誅此賊以正天命。念偽魏舊臣,多有忠義者,脅於暴虐,不能展節。今天兵將至,當高舉義旗,並匡社稷,撥亂反正有功,屈身事賊無過……”
“子壽、退之,你們兩個評價一下,這篇檄文寫的怎麼樣?”李世民饒有興味地看著二人,“能不能被稱為上選。”
張九齡和韓愈對視了一下,最終還是韓愈開口道,“很遺憾,陛下,如果從文章整體上來看,並不能。”
“哦?何以見得?”
“如果從文章的細節處看,的確可以看出是大家的手筆,但是文章整體上看相對質樸平直,沒有修飾。而且其中多有引用前人章句,非大家所能為。更像是大家作品,後來被人改動過的結果。”韓愈繼續道,“考慮到漢高祖為人,或許是前漢司馬相如主筆,高祖看後不滿,修改潤色而成。”
“臣也如此認為。”張九齡道。
“各位,我們最大的敵人來了。”李世民的面色漸漸嚴肅起來,不復之前的嬉笑之色,指著檄文的最下方提到的三個名字: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漢世祖光武帝劉秀
漢烈祖昭烈帝劉備
當這三位皇帝的名諱放在一起的時候,就算是個笨蛋也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前漢,後漢,季漢,這個一脈相承的國號在這個似是而非的中原,真正地“合為一體”。
“既然能發出這篇檄文,那就說明整個蜀地已經落入了大漢掌中。”房玄齡已經進入了謀劃狀態,“不,更為合理的說法應該是:‘除了漢中郡以外的蜀地全境均落入了大漢之手’。”
孟知祥、王建兩個名字,雖然唐沒有聽說過,但是李克用的麾下卻有人很熟悉。再根據房玄齡在開封派遣的細作、從同舟閣那裡探聽到的訊息,綜合起來得出的結論是:建寧王建、江州孟知祥、梓潼李特,這三個基本是同一個級別的勢力,前兩個甚至可能還不如李特。面對前漢和季漢的兩路夾攻,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不是隨便說說的。唯一一個有想法也有實力抵抗的,也只有漢中的宇文泰。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就算是宇文泰,單獨一個勢力也難以抵擋前漢後漢的兩路夾擊。而如果讓大漢攻克漢中,全據蜀地……
“不能讓大漢再這麼下去了。”杜如晦道,“殿下,我建議首先派人出使長安、漢中、襄陽、江陵、荊南各部。這已經不是我們一家能夠解決的問題。大秦、北周、蕭梁、楚國……一切毗鄰大漢的勢力都必須聯合起來!”
“有高祖、光武凝聚人心;有韓信、衛青統帥大軍;有關羽、張飛衝鋒陷陣;有張良、陳平出謀劃策;有蕭何、孔明坐鎮後方;他們的實力已經足以支撐他們多線開戰。”房玄齡感慨道,“我大唐雖然同樣人才濟濟,但是佔據的地盤上終究失了先手,他們能發揮出來的實力,比我們更強。”
“只能說,不愧是留侯,好一個瞞天過海。時至今日,大漢羽翼已成。只要鎖死劍閣和永安,就永遠有自保之力。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斬斷宛城這隻大漢伸出來的手,以及鎖死漢中和江陵這兩個大漢對外伸出的觸角。然後發展自身,在大漢能夠打出蜀地以前成就大勢。”說到這裡,李泌難得的又開了個玩笑,“應該說,感謝永安的只是昭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