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洛陽
“據傳鄴城已經出兵,目標似乎是壺關。”李世民看著殿內的各位文臣武將,述說著細作傳來的情報。
“果然目標是太原啊。”房玄齡對這個結果並不感到意外,“晉國的情況實在是太複雜了,趙氏魏氏一度建國,目前雖然依舊從屬於晉國,但恐怕也是心懷異志。”
“畢竟晉陽乃趙氏故地,宋國又在平原一帶大動干戈,晉國只要不傻就不會一腳參與到那個漩渦裡去。”杜如晦也作出了判斷,“攻擊太原是當前晉國唯一合適的發展路線。”
“趙氏想要晉陽,確實說得過去。”李道宗道,“但是太原乃我大唐龍興之地,怎麼可可能就這麼拱手讓人?”
“這只是其一。”李績開口道,“我大唐的狀況,大家應該也是略知一二:西側是秦國,擁有潼關之險,白王之力,商鞅、張儀之能,哪怕我軍全力進攻,也絕難在短時間分出勝負;南方宛城則是光武,地形險要,又有云臺眾將輔佐,同樣不是能夠簡單取勝的對手,東方的周和曹魏雖然較弱,但是如果真的拿下了陳留,我們將直接接觸宋國;若是攻取許昌,則同樣直面光武兵鋒——同樣不要忘記的是,我們已經降伏了安定的沙陀族人,要藉助他們的力量與大秦作戰。”
“攻擊大秦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目前長安三關,我軍得函谷,秦據守潼關,光武佔武關,彼此對峙,誰也不敢輕易出擊。”裴行儉也開口道,“大秦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而我們當前的目的則是吃肉。在肉都吃乾淨之後再去啃骨頭。”
“不錯,就是這個道理。既然我們周邊都是不好啃的骨頭,那我們就找肉多的地方吃!”杜如晦道,“就目前來看,太原毫無疑問是一塊肥肉。而鄴城的晉國,啃起來也並不是那麼費力。”
“即便如此,就算我們成功拿下了太原,壺關也不在我軍掌控之下,攻取鄴城要比想象中困難很多。”封常清道,“如果走水路以白馬港、官渡港為跳板,那趙宋又能允許?”
“封將軍所言,從戰術角度上看確實不差。但是您還是忽略了一些東西。”房玄齡道,“請看地圖——如果我們拿下了太原,趙宋拿下了平原國,晉國會怎樣?”
“這……”封常清看著地圖上的鄴城,本能地察覺到了不妙,但卻不知道這種感覺出現的原因。
“看起來將軍也發現事情的不諧之處了。”房玄齡繼續道,“將軍試著思考一下,當我軍佔了太原,趙宋佔了平原之後,晉國應該向哪裡發展呢?”
“那當然是選擇硬碰硬我們或者是那趙宋啊。”
“那麼是誰會選擇硬碰硬我們,誰會選擇去進攻趙宋?”
“這種事情,肯定是由晉文公做主……不,不對!”封常清反應過來了,“文公不能完全做主!”
“對,問題就在這裡。晉文公的利益,和六卿的利益並不是一致的——如果晉國能夠一直保持擴張的話,雙方自然會達成一致。反過來講,如果晉國的擴張失敗了呢?”房玄齡繼續分析道,“統合在一起的晉國是不遜色於我們的強大的勢力,但是三晉只不過是一個空有名號的胖子罷了——對我們的威脅甚至可能沒有單獨的趙、魏、韓三國的威脅來得大。”
“可是這件事實在還是太冒險了。”封常清道,“如果未能攻下太原,我軍長途遠征,士氣必然大損,恐怕到時候我軍將很難全身而退。”
“啊,你確實說的沒錯,如果這件事情真的發生的話——但前提是這件事情能夠發生。”一員中年將軍開口了,“只是,你為什麼覺得我們攻不下太原?”
“不,在下並不是這個意思,在下只是覺得……無論發生什麼都應該做好兩手準備。”被眼前的將軍盯著,封常清莫名覺得有些底氣不足,“畢竟無論什麼事情,從最壞的角度考慮的話,就能夠應對一切的突發情況。”
“定方,冷靜一點,人家說的也沒錯。”李積勸住了這位將軍,“雖然這一次的敵人也是胡人,但是麻煩程度可要比西突厥、百濟那群國家高得多。”
“沒錯。”房玄齡也贊同李積的看法,“劉淵此人,少而好學,拜上黨人崔遊為師,學習《毛詩》、《京氏易》和《馬氏尚書》,尤其喜愛《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這兩部書,大致都能誦讀,而《史記》、《漢書》及諸子的著作,沒有不閱讀的。如果單純的把他當作匈奴之主,那可真是太小看他了。”
“其實這麼看起來,吃虧的不一定是我們,沒準晉國那群人會吃個大虧。”李德裕笑呵呵道,“他們兩家如果殺了個兩敗俱傷,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