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歷史學家在研究這一事變的時候,給它取了一個寓意深刻的名字——“烏水事變”。
從字面上看是以地為名,這也是歷史研究的慣例,因為它是從一個叫烏水嶺的地方開始的。但也有人說,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其中兩個字非常符合這一事變的性質。
一個是“烏”字。
歷史學家認為,宮廷事變歷來都與歷史進步無關,它不過是帝王家族權力的再分配,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說。如果說有什麼值得反思的話,那隻能說明在某些體制下,人性的殘酷與血腥得到了充分的暴露,進而揭示出體制的缺陷。社會學家認為,兄弟相殘嚴重違揹人倫,破壞了社會倫理道德,使社會失序。也有軍事學家提出了多種假設,對事變的整個過程,如果怎麼樣,又怎麼樣,就怎麼樣等等。當然,大多屬於事後諸葛。
最後,還是一位政治學家總結得好,爭奪的雙方,不論誰贏誰輸,實際上都是輸家,它不過是警醒後世的一面鏡子。總之,在學者們的眼裡,事變本身不論從哪方面說都是汙七八糟的。“烏水事變”的“烏”字就有“汙”的意思。
而不論持哪種觀點的人都對艾斯亞持否定態度,主要在於他的行為是典型的不仁不義。帕傑納木國王當初收留烏茲託魯奴人,主觀上是為了扶持摩索巴,客觀上也幫助了烏茲託魯奴人,使其有了立足之地。
道理上講,艾斯亞應該信守承諾,忠於摩索巴,但在最為關鍵的時刻,艾斯亞背叛了帕傑納木城主,違背了自己的承諾,關鍵時刻反水了,站在了薩艾納斯一邊,這個“水”就是“烏水事變”裡“水”的意思。
至於為什麼稱之為“事變”而不是“政變”,淡化而已。
而民間的說法則是五花八門,各種版本都有,其中一個比較靠譜的版本是這樣說的。艾斯亞本來也想遵守諾言,站在摩索巴一邊。但他看到摩索巴品德不修,驕奢淫逸,獨斷專行,聯想到曾經發生的種種矛盾和摩擦,再加上那座人人唾涎三尺的金礦,一旦登上大位,將對艾斯亞極為不利。
關鍵是,即或雙方聯手,在軍事實力上也不是薩艾納斯的對手,有沒有勝算非常難說,走這一步風險太大。而與薩艾納斯聯手,摩索巴手下那些親兵,再加上一些忠於城主的老臣們,其軍事實力遠遠無法與兩人抗衡,如此則有九分勝算。薩艾納斯還丟擲了讓艾斯亞無法拒絕的誘餌——事成之後以城池相送。最終使艾斯亞下定了決心。
就在當天薩艾納斯中箭死亡以後,戰鬥就停止了,爭鬥的三方,兩方的頭領都已死亡,大家只有坐下來談判,談來談去,最後達成了三個重要事項:一是由城主的三兒子比倫納繼承大位,第二天向全國宣佈;二是著手籌備老國王的葬禮;三是懲罰罪人。
其實比倫納雖然與二哥關係較為親近,常常圍在他的身邊,但是要對自己的大哥下手他還是於心不忍,又不敢違背薩艾納斯,薩艾納斯更願意讓他陷得更深,畢竟他也是家裡的一員,能夠爭取過來的當然要爭取。萬一事情敗露,也有人頂罪。所以很多事情比倫納都知道,包括那天晚上薩艾納斯答應艾斯亞的條件,他也在場。
那一段時間他都待在宮裡,這當然是薩艾納斯的安排。在城主去世的那天晚上,訊息就是他傳給薩艾納斯的。當天晚上,薩艾納斯給他安排的任務是作為內應待在宮裡。然而,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當事變發生時,大批計程車兵進駐到宮城,特別是血染宮城,人頭落地的時候,比倫納害怕了,退縮了。也許,手足相殘的血腥現實讓他清醒了。在宮城大亂之時,他就躲了起來,一直不敢露面,直到戰事結束。不論怎麼說,比倫納是帕傑納木的兒子,是順位繼承人,屬於正統,由他繼承也是名正言順的,各方都能接受。
老國王的葬禮將由內務大臣西塞斯負責籌備。
誰是罪人呢?宮裡出了這麼大的事情總得有人擔責,不然怎麼向民眾交待?乙支達是最先向摩索巴提出對薩艾納斯進行處置的,而且也是最賣力的,還親自帶兵攻打王宮,於是就被推了出來。
官方的說詞是:乙支達蓄謀已久,趁老城主去世之際,起兵叛亂攻打宮城,陰謀篡權奪位,殺死了繼承人摩索巴。薩艾納斯、艾斯亞等人得知乙支達叛亂後率軍平叛,薩艾納斯不幸戰死,乙支達罪該萬死,應當處於極刑,於老城主葬禮後執行。
最後,乙支達被割掉了舌頭,關進了大牢,等待最後的審判。
他知道的太多了。
兩隻人馬一前一後進入宮城,只是顛倒了一下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