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笨重的水下訓練服(1 / 2)

小說:紀年前記 作者:西域十三張

肩負非凡的使命,必定要有非凡的付出。

隊員們的訓練課目中,流汗最多的要數水下模擬失重訓練。在太空中,航天員活動都是在失重情況下進行的,地面沒有這種現象,需要對航天員進行模擬失重訓練。對即將在太空艙活動,特別是艙外行走、裝配和維修等艙外作業,是最有效的訓練手段。

在失重狀態下,人的運動和作業方式與在地球表面的重力狀態完全不同,因此航天員必須掌握失重狀態下的運動技巧。由於自然條件的制約,在地球上進行模擬失重環境的手段非常有限,一般有落管、落塔、探空火箭、失重飛機、模擬失重訓練水槽,其中只有失重飛機與模擬失重訓練水槽比較實用,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

失重飛機是將現有的飛機透過特別設計和改造而成。飛機起飛爬升到一定高度後,飛行員做出特殊的連續操作,飛出一個拋物線形狀的特技飛行,它的下降相當於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恰好與重力抵消,使身體處於失重狀態,此時,在機艙內的受訓人員就可以在這種模擬的環境中訓練。

每次飛行時可以連續進行多次拋物線飛行,此時在機艙內可以產生15至30秒的失重環境,這種失重體驗轉瞬即逝,效率非常低,且訓練成本高昂。因此,失重飛機只用於航天員的訓練。

另一種相對容易實現且有效的訓練方法,就是模擬失重水槽訓練。航天員們需要在水中模擬出太空環境中,掌握在失重狀態下運動的協調性和姿態控制能力,難度和要求高。理論上,載荷工程師不承擔航天員的任務,但考慮到任務的複雜性,將失重訓練納入到適應性訓練內容之中。

訓練在一個很大的中性浮力水槽進行。浮力分為正浮力、負浮力和中性浮力。物體在水中呈正浮力時上升,負浮力時下降,而呈中性浮力時,會在水中懸浮,既不上升,也不下降,訓練時,受訓人員隨時在水中保持中性浮力。

當武澤第一次親眼看見水下訓練服時,它靜靜地佇立在固定架上,這讓武澤聯想起,在電視上看到的航天員在太空行走時穿的太空服。那個場景武澤實在是太熟悉了,只要電視上播放有關航天員的紀錄片,武澤都要從頭看到尾。有時候他也想,如果自己穿上這身服裝是什麼樣的感覺呢,會不會也和航天員一樣,看上去笨手笨腳的呢?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頭頂星辰大海,俯瞰家鄉故園,是一件多麼榮幸的事啊。一種使命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國,太空中留下了您的名字。”這樣一想,那身航天服也不覺得笨重了,反而感覺那是世界上最帥氣的服裝。

確實,這是一套由國內自主研製的空間站“飛天”水下訓練服,一套重達230公斤、造價達2000多萬人民幣的水下訓練服,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重最貴的“時裝”。

它的確與航天服有幾分相似。

白色且寬鬆的外形看上去顯得笨重,一個又圓又大的頭盔與衣服緊密固定在一起,特別是那個透明的臉罩,看上去與航天服無異。厚而笨拙的手套“肯定非常不方便吧”武澤這樣認為。在水下訓練服的後背,還固定一個方形的裝置。這是受訓人員的生命保障和控制系統。雖然訓練服上面佈置眾多的裝置,但是最顯眼的卻是白色手臂上那面鮮紅的國旗。

這套“飛天”水下訓練服已經換代到三型了。

受訓人員在訓練時,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如體重、裝備等來佩戴適合的鉛塊以抵消水的浮力,增加或減少配重以達到中性浮力狀態,甚至包括訓練時人的呼吸都有嚴格的要求。

在初期型號中,這些配重都是在下水之前確定好了,它最大的缺點是在使用時,無法隨時根據受訓人員的活動自動調整浮力,自適應能力差,使用起來有諸多不便。

改進後的水下訓練服,是在舊型號的基礎上,在身體的各個關鍵部位,例如頭部、背部、手臂和腿部位增加了微型壓載水艙,它的作用和潛水艇上的壓載水艙工作原理一樣。這些微型壓載水艙,由連線在身體上相應部位的微型感測器發出訊號,再由背上的主控制器發出指令,微型壓載水艙適時根據身體發出的指令控制進排水,使身體的各部位始終保持在中性浮力狀態。

而舊型號的水下訓練服是固定配重。人的肺部是個非常大的空腔,肺中充滿空氣和沒有空氣時浮力差別很大。當吸氣時,浮力會增加,吐氣時,浮力會減小,影響穩定性,因此要求受訓人員“短呼吸,高頻率”,以減少呼吸對穩定性的影響。但有些情況下,受訓人員在用力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呼吸,以保證有足夠的氧氣增加體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