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3 / 4)

小說:南京大屠殺 作者:童舟

”之類人為的屠殺。】因為僅戰鬥及其緊張狀態就夠忙的了(《季刊:歷史與文學》,一九七四年春季號,第八十四頁,【】內著重號系洞富雄所加)。

如前所述,《紐約時報》南京特派記者德丁報道了十四日中午前南京城內進行戰鬥的情況(參照本書第三八七頁)。我認為,這類戰鬥並不是怎麼頑強的抵抗。於是,我估計在佔領南京的十三日當天夜裡,市內的治安已經全面穩定,部分地區的戰鬥旋即停止。因此,可以認為如山本七平所說的那樣,已在為十七日舉行入城式進行準備工作。

然而,對山本七平後來所說的話,就不能表示同意了。山本說:“以前的‘定論’則認為大屠殺是入城後不久就發生的。”他斷定,如果真像定論所說的那樣,當在十二日攻入城內後到“十三日中午整整一天時間”內進行大屠殺,那末“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沒有充裕時間發生暴行事件”。他又說,“排除區域性抵抗”,在控制了全市的戰鬥高潮中,“沒有什麼充裕時間去進行……‘殺人比賽’(即”砍殺百人比賽“ 。 ——洞富雄注)之類人為的屠殺”。入城後“不久”,不要說是“人為的屠殺”,就是將大批俘虜和“便衣兵”帶出城外進行屠殺的“充裕時間”等等也是不可能有的。

雖然山本七平是這樣說的,但問題在於入城後“不久”。我不知道什麼“定論”不定論的,但所說佔領南京時的大屠殺是發生在“入城後不久”,卻是事實。然而,認為入城後“不久”是指十二日攻入城內到十三日中午確保治安穩定後的整整一天的人,除山本外,恐怕別無他人了吧。他認為,“確保在治安穩定後就沒有進行大屠殺的必然性”,要是有屠殺,那必須在確保治安穩定的過程之中進行,而在此期間卻根本沒有充裕時間進行屠殺。不過,對俘虜和“便衣兵”進行大屠殺未必是以穩定當時的治安為目的而進行的。一般說來,佔領不久後的屠殺是針對俘虜和“便衣兵”的,而這據說是發生在十三日夜晚至十六日夜晚。但是,就是在十七日進行入城式後,仍還對俘虜進行了大屠殺。

令人費解的傷亡統計

山本七平主張南京大屠殺是“無稽之談”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後面要介紹的關於南京守軍的傷亡統計,即使社會上也對這個傷亡統計感到不可思議。

山本就日本軍發表的關於南京城內外的遺棄屍體數,提出了他個人的見解(見《諸君》,一九七四年三月號)。即使根據鈴木明的記述,他也表明上海派遣軍於十二月十八日發表的“敵人遺棄屍體不下於八、九萬具”,以及僅從其於翌年一月發表(實際上於上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發表)的“遺棄屍體看來也多達八萬四千具”。對此,山本七平先是說:“人們如何解釋,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我對這種過於荒唐的說法只有表示嘆息:”竟然如此地一直矇騙了國民?‘“(單行本《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下冊,第二八七頁)

上海派遣軍發表的數字是不是像山本七平所說的那樣,是誇張性的荒唐說法,這個問題暫且不談。但繼上述發育之後的中國軍隊傷亡統計誠然是奇特得很,是否是矇騙不明真相的人呢?這可不能搞錯,故決定如實照抄地引用山本七平的記述:

通常,會出現三倍於陣亡者的負傷人數,即便將負傷的人定為兩倍,那麼陣亡者、負傷者(即喪失戰鬥力者)的總數,便是二十五萬二千人。

軍隊一般損失一半就是喪失戰鬥力。這,當然稱之為殲滅戰了。這樣,說是在“南京之戰”中殲滅中國軍隊五十萬,這種說法何等愚蠢。在南京的中國軍隊,最大限度地估計也不過是五萬,而其傷亡人數即使多估計一點,也在三千到五千(恐怕還不到這個數字)。這一點,中國方面是清楚的。

那末,上海派遣軍發表的“遺棄屍體八萬四千具”,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如果說是“事實”,那也只能說其中只有四千具是戰鬥人員,而其餘八萬具則是被屠殺的非戰鬥人員的屍體。不言而喻,這個數字是大本營虛報的,證明就略而不談了。然而,這種說法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起作用(單行本《我所認識的日本軍》,下冊,第二八七頁)。

像山本這樣通曉軍隊情況的人物,把這種奇特的統計強加於我們,真令人不勝驚訝。

對於中國軍隊來說,保衛南京純粹是背水一戰地困守孤城。估計有五萬至十萬守軍,除極少數倖存的俘虜(如後面所述,山本估計這些俘虜有三千六百名左右)外,幾乎全都遭到了這樣的命運:陣亡,或當了俘虜後被屠殺,或在日本軍搜捕便衣兵時被殺害。在日本軍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