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4 / 4)

小說:牛津西方哲學史 作者:桃桃逃

1…2 8:02:34 本章字數:1104

這一論證顯然近似於我們在討論亞里士多德處理將來或然事件時所遇到的那種論證。狄奧多羅的論證前提是過去的真是必然的,這個前提具有歧義,因而導致了論證的瑕疵。過去的真指什麼?如果它是一個過去時態的真命題,那麼就不能保證它是必然的。要明白這一點,我們就只有思考一個過去時態的否定命題,諸如“波斯帝國並沒有被摧毀”。這一命題在蘇格拉底的時代是真實的,但不是必然的:這一命題將會改變其真值,即從真實變為虛假的命題。另一方面,如果一個過去的真是指由一個過去的事件所證實的真,那麼,過去的真便是必然的了;不過,既然像(4)這樣的命題不是過去的真相,那麼像(5)這樣的命題也就不需要了。

狄奧多羅的弟子是來自麥加拉的菲羅,後者放棄了老師的模態定義,在解釋可能性時所依據的是命題的內在屬性而非其在時間中的真值。我們不清楚他的解釋是如何展開的,但我們知道自圓其說的緣故所在:一片木頭即便沒有被燃燒,即便一直躺在海床上,但它被燃燒是可能的(LS38B)。

來自麥加拉的菲羅對邏輯學的主要貢獻是對條件句的定義。他說,“如果p那麼q”在p真而q假的情況下是假的,在其他三種情況下是真的。由此可見,一個條件命題的真值,並非取決於前件與後件的內容(thecontentoftheantecedentortheconsequent),而是取決於它們的真值。如此一來,“如果這是黑夜,那這就是白晝”之類的命題,凡在白天講這句話,它就是真命題;同樣可以假定原子論是真的,則“如果沒有原子,那就有原子”之類的命題就是真的。菲羅以這種方法處理條件句,預示了現代命題邏輯學對實質蘊涵(materialimplication)所採用的真值函項定義。但是,決定條件句之真假的真值,是可以變化的真值。這對邏輯學的形式闡述不利,因為“如果p,那麼q”的命題就會因此不再是一條邏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