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的”(ItisnotnecessaryforAtobeB)(Int1322a2…10)。
這些模態觀念是相互聯絡的。“不可能的”顯然足以否定“可能的”,但更為有趣的是,“必然的”與“可能的”是相互可以界定的。必然的事情是指不可能不是的事情,可能的事情是指並非必然不是的事情。假如A是B是必然的,那麼,A不是B就是不可能的,反之亦然。另外,假如某物是必然的,那不用說它就是可能的;假如某物不是可能的,那不用說它就不是必然的。亞里士多德在列對當方陣裡安排了不同的例項,這一方陣類似於我們前面為範疇命題所列舉的那一方陣。
A是B是必然的A不是B是必然的
A不是B是不可能的A是B是不可能的
A是B是可能的A不是B是可能的
A不是B不是必然的A是B不是必然的
在這幅圖表的每個角上,各有一對命題是彼此等值的:這表明模態詞項是相互可以界定的。在對當方陣中“可能的”與“不可能的”這兩個運算元(operators)是相互聯絡的,其方式與範疇命題方陣裡所用的“所有”、“有些”與“沒有”等量詞是平行的。在範疇方陣中,位於上面兩角的命題是矛盾命題:它們雖不可能都是真實的,但它們可能都是虛假的。在一個角上的命題與斜線對角上的命題是矛盾命題。位於上面兩角的命題使直接位於其下面的那對命題成為必然,但反之不一定成立。位於下面兩角的命題是相互相容的:它們可能都是真實的,但它們不可能都是虛假的(Int1322a14…35)。
正文 亞里士多德論時間與模態(3)
福哇手機 更新時間:2010…11…2 8:02:15 本章字數:1175
在這個圖表裡,所有必然命題也是可能的,雖然反之則未必。然而,亞里士多德指出,“可能”與“必然”形成對立,而且不相互一致,但“可能”還有另一種用法。在這種用法中,“A不是B是可能的”這一命題,不僅與“A是B是可能的”一致,而且也可以從中得出這一表述(Int1221b35)。在此用法中,“可能的”一詞與“既非必然也非不可能的”說法是等值的。另外有“或然的”(endechomenon)一詞,它可以取代“可能的”第二種用法。亞里士多德經常將其用於這一目的(例如Apr11332a18…21;1534b25)。於是,命題可以分為三類:必然命題,不可能命題,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或然命題(既非必然也非不可能的命題)。
亞里士多德《工具論》裡最有趣的段落之一出現在《解釋篇》第九節,他在此討論了時態與模態在命題裡的關係。他開始便說,對於那些存在或一直存在的事物而言,其肯定式或否定式必然是真實的或虛假的(18a27…28)。由此得知,他並不是簡單地說假如“p”是一個現在時或過去時的命題,那麼“是p或不是p”必然是真實的:這一點對於任何命題都存在,無論它是何種時態(19a30)。他也不是說,假如“p”是一個現在時或過去時的命題,那它不是真實的就是虛假的:事實上,後來他認為,這對於將來時的命題而言也是如此。他這樣說的意思:假如“p”是一個現在時或過去時的命題,那麼,“p”就是一個必然命題。這裡所說的必然性顯然不是邏輯必然性:安妮女王已死的說法,不是邏輯問題。這種必然性是此類諺語裡所表達的那種必然性,如“做過的事是不可反悔的”,“為無可挽回的事情憂傷是沒有用的”(參閱NE621139b7…11)。
《解釋篇》第九節這一核心部分,討論的是應用於現在與過去命題的那種必然性,是否也應用於所有將來命題。毫無疑問,普遍必然的真實性不僅適用於現在和過去,而且適用於將來。不過,亞里士多德所關注的焦點是單稱命題,諸如“這件外衣在穿破之前要先剪破”,“明天將有一場海戰”等等。顯然,這類命題的真實性或虛假性並非任何全稱概括所致。
但是,構成一種有力的論證,使關於將來的命題(如果屬真的話)成為必然真實的命題是可能的。如果A說明天有一場海戰,B說明天不會有一場海戰,那麼,所言屬真的不是A就是B。不同時態的命題之間存在這樣的關係:譬如,如果“蘇格拉底將會是白人”一說屬真的話,那麼“蘇格拉底將會是白人”一說在過去就一直屬真,事實上,在過去的確總是屬真。所以,其論證如下:
如果斷定這是或這將是永遠為真,則這不是或這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