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近鄉情怯
隴西李的這一支,自唐末仕宦於巴陵,在此開枝散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如今的族長,正是李懷安爺爺的堂叔。按輩份,李懷安得叫叔太爺。
叔太爺雖然是李懷安爺爺的長輩,但年齡卻還比李懷安爺爺小几歲,他倆當年還是李傢俬塾裡一同進學的同學。
此時,敘過家事的叔太爺和李懷安的兩個叔祖、幾個堂叔們,正帶著李懷安在參觀老宅。
叔太爺鼻樑上架著一副老花眼鏡,精神還很不錯,他指著老宅不勝唏噓:“懷安,你看,當時你爺爺一家也住在這裡。你爺爺因為是我們這房的長孫,當時我爺爺還給他單獨分了一間長孫房。可惜呀,多好的宅子,被小鬼子給毀了。”
李懷安跟在後面,興致盎然的聽著叔太爺的講解。上輩子他在這裡匆匆轉了一下就走了,壓根就沒有仔細觀察過有關於家鄉的一切。
眼前的這棟大宅子,聽說始建於明朝,後來族人們不斷增建,巷道屋舍延綿成了一片。這裡的叫老屋場,下邊新建的就叫新屋場。當時的人們出去串門,哪怕是下雨天,走裡許路,不帶雨具鞋都不會溼。可惜最後還是毀於戰火。
現在雖然只剩下了上下三進,但從天井旁邊合抱的木柱,以及二樓的雕樑畫棟,還有屋簷下精美的瓦當來看,就知這宅子當年的氣派。
現在的族人們不再聚居在一起,老宅裡也只剩下李懷安的叔太爺和二個堂叔祖,總共三家人。
叔太爺提起往事,痛心疾首:“懷安,當年戰亂一起,不但我們老宅遭殃,就連當時的祠堂,也被炸沒了。子孫不孝,愧對先人吶!”
祠堂的事,李懷安倒是知道。祠堂被毀後,只剩下了斷壁殘垣,後來在原址建了小學,極盛之時,上下數個村的幾百名小學生都在這裡同時入學受教。後來受計生政策的影響,曾經熱鬧一時的小學又逐漸冷清下來。
再後來,族內提倡重修祠堂。結果又遭到外遷的另一支族人反對。外遷的一支,累出高官巨賈,有權有勢,然後就要把祠堂改修到他們那裡去。這邊的族人哪裡肯幹。自始祖開基於此,歷代祖先皆葬於此地四周,祭祀一體,祠堂豈有外遷之理?
一來二去,兩邊就僵住了。而直到李懷安重生前,祠堂都沒能夠重新修起來。
外遷的那一支,都不是嫡支,李氏嫡脈基本上就沒有外遷過。李懷安自然不會慣著他們。他就笑著介面道:“太爺,兵荒馬亂的年代,子孫自顧尚且艱難,能延續香火到如今已經十分不易,想來祖先也不會怪罪我們。不過祠堂確實是該重修了。如今四海昇平,國泰民安。再拖下去,確實不妥。”
見得眾人點頭,李懷安便道:“我家漂泊在外幾十年,如今我也勉強能賺錢了。這樣,我便代表我們這一房,向族裡捐款一百萬港幣。”
旁邊李懷安的叔祖和堂叔們聽了大喜,李懷安這一房,可是也包括了他們呀。修祠堂可是大事,要豎碑立傳的。到時他們的名字都能夠刻在上面。
叔太爺聽了卻搖頭道:“孩子,感謝伱的心意。只是修祠堂哪裡用得了這麼多錢吶。我看你出個十萬就差不多了,剩下的,我再讓大家一起湊一湊就行了。”旁邊的幾個親戚也是拼命的點頭。修祠堂本來就是族內的大事,到時候大家都會來義務勞動,人工不用付錢,而這會的建築材料又還沒有漲價。哪裡用得這許多。
李懷安既然要出錢,人情自然要做足。他看著叔太爺,誠懇的道:“太爺,我爺爺走的時候,都還在唸著家鄉。我家現在雖然遠在香江,但我的親人和祖塋都在這,我永遠也是家鄉的一份子。族裡修祠堂是大事,大家自然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錢用不了這麼多也沒關係。到時把老宅,祖墳,老宅前後的煙火塘,都修一修。河對面的橋不是塌了麼,也可以一併修起來。到時如果錢少了,我再補上。”
叔太爺激動得不行,李懷安這一番話,他這一輩子心裡面唸叨的事,就都有結果了。他把這幾件事情做好乾成,他就死而無憾了。叔太爺緊緊抓住李懷安的手,高興的來回唸叨:“好孩子,不忘本。”
當年李懷安的爺爺隨他的舅父前往寶島的時候,他同父異母的兩個弟弟年紀還小,所以就留在了這裡。後來因為家裡成分問題吃了不少苦,一輩子只能在土地裡刨食。幾十年面朝黃土背朝天,此時已經顯得格外蒼老。
在山上祭完祖後,叔祖帶著李懷安一邊給祖墳除草,一邊告訴李懷安,哪裡的山哪裡的地以前都是自己家的。說起以前的輝煌,他們一臉驕傲。而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