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雨微望著眼前憑空消失的透明顯示屏,心中暗自感嘆未來科技的便捷與不可思議,搖了搖頭,將這份驚奇暫時擱置。
開始審視自己住的這個房間,空間不寬敞,裡面沒有太多傢俱,但也挺乾淨整潔的。
屋內光線有些發暗,抬頭看去,花格窗上不是透明玻璃,而是斑駁的油蠟紙,是它們將外界的光與影擋在了窗外。
光線勉強穿透這層屏障,灑在房間的角落。
窗戶上,那些曾經用來抵禦寒風和溼氣,現在卻略顯斑駁的油蠟紙,邊緣已泛起毛邊,中間更是散佈著幾處明顯的破洞。
油蠟紙都破洞了,怎麼不換換?
外面一陣冷風襲來,化作一股細長的氣流,悄無聲息地穿透室內溫暖的屏障,帶著特有的清新與幾分寒意。
這股涼意,不像昨天剛醒來時那般刺骨的寒冷,尚能接受,估計是身體快好了的緣故吧。
屋內陳設簡單,隔著床邊不遠,擺放著一張略顯陳舊的木質書桌,上面放著幾本書。
緊鄰一側,是一個原木色的衣櫃,門板透露出歲月的痕跡。
視線轉到床邊,上面隨意擺放著幾件衣物,灰藍色上衣與紅色毛衣,黑色褲子。
這些衣物沒有繁複裝飾,也不像上輩子的衣服那般多姿多彩,要說優點,估計是乾淨吧。
穿的時間應該不短了,邊緣有些發白,有磨損。
池雨微垂下眼簾,看著自己身上的衣物——一套雖顯樸素卻乾淨整潔的秋衣秋褲,布料雖不如上輩子那般細膩柔軟,卻也透著幾分溫暖。
房間的佈置雖然不怎麼枕頭套,卻也整潔有序,能單獨擁有一個房間,這在當時已屬難得。
更不用說衣物上連一個補丁的影子都未見,雙手更是光滑細膩,沒有因繁重勞作而留下的痕跡。
這一切,都讓池雨微暗自揣測,或許她所在的這個家庭,在70年代的社會中,算得上是條件較為優渥的。
看來,自己不用吃苦了,這樣也好。
不是有句老句,“只要想吃苦,就會有吃不完的苦。”
說實話,池雨微表示她不想吃苦。
房間裡,還能聽到不遠處街道上偶爾駛過的腳踏車,鈴聲清脆悅耳,這個家住的並不偏僻。
感受到身體較昨日明顯好轉的輕快,池雨微拿起床邊的衣物,準備起床。
先是在房間走了幾圈,慢慢適應,腦中回憶著原主的過往生活。
她們家,世代紮根在京市這片繁華的地方,家中的老宅子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溫情。
位置大概是上輩子的二環與三環之間,位置不錯。
這片充滿生活氣息的地方,四周環繞著清新而又略帶幾分塵世的空氣,周圍瀰漫著鄰里間烹煮佳餚的溫馨香氣與遠處花草樹木的自然芬芳。
這一片,中心位置,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靜靜佇立,青磚灰瓦,飛簷翹角,透露出歲月的沉澱與文化的底蘊。
院內,幾株老槐樹枝葉繁茂,為炎炎夏日帶來一片涼爽的綠蔭,樹下襬放著石桌石凳,供人小憩對弈,為這古老的院落增添了幾分生機與色彩。
裡面住的人非富即貴,不然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還能完整保留下來。
小時候不懂事,巷子裡小孩會跑過去玩耍,現在長大了,池雨微已經很久沒有進去過,四合院那邊的人也不跟她們來往。
四合院不遠處,幾棟自建平房錯落有致,雖沒有四合院那般佔地面積大,卻也別有一番風味。
每當夕陽西下,柔和的餘暉灑在這些平房上,給整個場景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顯得寧靜且美好。
這片區域的另一側,則是熱鬧非凡的大雜院,大雜院內,幾排低矮的房屋緊密相連。
這裡居住著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居民,他們共同生活在這裡,相互幫助,彼此關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鄰里情誼。
院內,孩子們追逐嬉戲,笑聲連連;大人們則或聚在一起聊天,分享著生活的點滴;老人們則坐在樹下,享受著這難得的閒適時光。
大雜院雖顯擁擠,卻充滿了人情味和生活的煙火氣,但平常也是吵鬧不斷。
池雨微家在自建平房那一塊,宅院前,一方小院靜謐且雅緻,中間那棵老棗樹歷經風霜,每年秋天依舊掛滿累累碩果;一旁的桂花樹則在中秋時節,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正房有三間,青磚灰瓦,古樸中透著歲月的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