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製的鎖,將門邊的兩個金屬柱子緊緊扣住並鎖牢,防止在航行過程中閘門因意外而挪動或開啟。等到船離岸僅有大約 1 米時,身手矯健的船員便會一個箭步,提前撲通一聲跳上岸邊。他們不僅要再次檢查並加固船錨的固定,確保萬無一失,還要迅速地開啟剛才鎖上的閘門,好讓乘客們能夠順利有序地登岸。而此時,岸邊的工作人員也早已做好準備,安排在這邊等待渡輪的乘客有序下船渡江。不過,通常情況下不會讓他們提前進入閘口,必須要在船員仔細確認船上的乘客都已經平安上岸,並且沒有任何人員、財物或物件遺留在船上之後,才會允許新一批的乘客登上輪船。有時候,如果船上有較多的垃圾、雜物需要清理,那麼下一個航班的開啟時間就會稍微延長一些,估計輪船公司內部有著相應的計劃與規定,比如在多少乘客上岸之後就要進行一次全面的衛生打掃,正因如此,輪船上才能始終保持著整潔乾淨、一塵不染的環境。
在阿珠的記憶長河中,渡輪之旅還承載著許多難忘的身影。那便是常常在船上出現的盲人婦女們。她們有的手持輔助走路的盲人柺杖,摸索著在船上一邊緩緩前行,一邊向船上的乘客們推銷自己親手精心滷製的南乳花生,以此來換取些許生活費用;有的則只是拿著一個碗或杯子,默默地向大家乞討。阿珠心中不禁疑惑,這些盲人是如何能夠如此順利地上下船的呢?後來她才漸漸明白,原來在他們這群人中,通常都會有一個視力正常的人。正是這個人在前面引領著大家,如同黑暗中的明燈,為他們指引方向,才使得他們不至於在上下船的過程中摔倒受傷。阿珠記得,在現實世界那悠悠流逝的時光之中,每一次當她懷揣著一顆無比虔誠之心,步伐輕盈地朝著那座靜謐而莊重的草木堂緩緩走去,準備去做禮拜的時候,彷彿命運之手在冥冥之中輕輕撥動了一根神秘的弦。令人感到奇妙的是,幾乎每一次這樣的時刻,她都會與那位面容慈祥、和藹可親的老奶奶不期而遇。這位老奶奶總是面帶微笑,那笑容宛如春日暖陽般溫暖人心;她的眼神充滿了慈愛和善意,讓人僅僅只是看一眼便能感受到無盡的關懷。每當她們相遇,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彷彿時間也在此刻悄然駐足。這位老奶奶總是引領著一支由盲人長者組成的隊伍一同前行。這支隊伍規模不大不小,大概有七八位成員。只見 ta 們彼此間緊緊地將肩膀搭在一起,形成了一條規整有序的長龍狀佇列。ta 們步履緩慢而沉穩,一步一步地朝著那神聖莊嚴的教堂邁進,去參與當週盛大的禮拜儀式。
讓人感到無比驚訝的是,他們竟然擁有著一種彷彿亙古不變的座位排列方式。每當踏入那莊嚴肅穆的教堂大門之後,他們就如同被設定好了程式一般,毫不猶豫地朝著位於二樓靠後的方向大步走去。然後,又以極其精準的步伐和角度,穩穩當當地坐在倒數第六七行左右的特定位置之上,分毫不差。
要知道,在這個看似平常的角落之中,其實早就已經有一群滿懷愛心且激情四溢的義工朋友們在此默默守候許久了。這些心地善良的人們,總是會提前為他們悉心籌備好那些厚重無比、體積碩大的盲文聖經本以及讚美詩本。
瞧瞧那些本子吧,它們的尺寸簡直大得超乎想象,比起我們日常所見的普通 A4 紙張可要大出許多呢!而每一本的厚度更是令人瞠目結舌,足有一隻手掌豎著立起來那麼高呀!若是粗略地估量一番,其厚度定然不會少於整整十五厘米之多。這厚厚的一摞本子,承載著無盡的關愛與溫暖,靜靜等待著主人們的翻閱和誦讀。如此厚實的書本,承載著滿滿的信仰與希望,彷彿也成為了這座教堂裡一道獨特而溫暖的風景線。阿珠每次看到他們,都會覺得其中有一個人的面容看起來特別熟悉。如今回想起來,她覺得那個人應該就是當年在輪船上跟著父親賣南乳花生的那個女孩。阿珠清晰地記得那個小姑娘獨特的臉型,方方圓圓的臉蛋,雖然能看出家庭並不富裕,但臉上依舊肉嘟嘟的,十分可愛。她的眼睛雖然緊閉著,卻彷彿有著一種別樣的寧靜與堅韌,能想象到倘若那小女孩是視力正常的人的話定必是擁有一雙大大的眼睛。
自幼,這些經歷就像一顆飽含生命力的種子,深深埋在阿珠的心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在這份溫暖與善意的滋養下,阿珠長大後便積極投身於社群與教堂的義工工作。她有時會化身為青少年的貼心輔導員,用自己的經驗與愛心為孩子們指引方向;有時又成為幫助精神病康復者進行手工作畫康復治療的耐心導師,用藝術的力量助力他們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與樂趣;有時則擔任社群服務機構各項服務推廣的熱情推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