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太醫院考場外已是人頭攢動。這場臨時舉辦的特別考核,吸引了京城眾多名醫前來。
沈明軒整理著自己的醫具,這些都是他這段時間精心改良的工具——有便於把脈的特製脈枕,可以精確測量的刻度銀針,還有用於採集樣本的玉製器皿。這讓他想起現代醫院裡的標準化醫療裝置。
"沈大夫。"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是前些日子在濟世堂求醫的吏部員外郎,"今日前來應考?"
沈明軒抱拳還禮。這位員外郎的病案,正是引起太醫院注意的開端。當時他運用現代醫學理論,成功診斷出一個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
考場設在太醫院的明德堂。堂內陳設莊重,四壁懸掛著歷代名醫畫像。考官席上端坐著三位太醫院德高望重的老醫官。
"今日特試分三關。"主考官徐簡聲音洪亮,"pierwszy,診案辨證;二為經義問答;三則是現場診治。諸位可有異議?"
眾人齊聲應"無"。
第一關開始,每人面前放著一個裝有脈圖和症狀描述的密封竹筒。這種考法讓沈明軒想起現代醫學院的案例分析考試。
開啟竹筒,他仔細閱讀病案:患者男,三十歲,官身,晨起頭痛欲裂,眼見金星,口苦舌幹,小便短赤。
"有意思。"沈明軒心中暗笑。這分明是現代醫學中常見的"緊張性頭痛"合併"焦慮症狀",在古代卻常被誤認為"肝火上炎"。
他執筆書寫,將現代醫學的"心理-生理"分析方法,巧妙融入傳統辨證框架中:
"此證表似肝火,實則心神所致。案中言其'官身',必有公務壓力。且症狀於晨起加重,正值肝膽經氣血執行之時,亦是人之精神最為脆弱之際"
第二關經義問答更是難度陡增。考官突然提問:"《內經》言'是動則病',何解?"
這讓沈明軒想起現代醫學中"穩態平衡"的概念。他答道:"人體陰陽調和,如天地之常。'是動'者,非其常態之動,故生病焉。猶如江河決堤,非其常流;又如現代咳,又如搖船晃盪,非其安泊。"
考官聞言眼前一亮,但其他考生卻露出疑惑的表情。有人低聲道:"此人言語怪異,總提些聞所未聞之喻。"
到了第三關現場診治,氣氛更加緊張。一名面色蒼白的年輕武官被帶到堂中,據說是皇家護衛營中的小旗官,近日值守時常感眩暈欲倒。
"請諸位依次診治。"主考官宣佈,"限時一炷香。"
前面幾位醫者都是先診脈,後望舌,再做詢問,最後開出方子。有說是"氣血兩虛",有斷為"肝陽上亢",甚至有人認為是"中毒"。
輪到沈明軒時,他先是例行把脈,但很快做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動作——他取出一根銀針,在燭火上稍加炙烤後,輕輕觸碰病人的手背。
"感覺如何?"他問。
"微微發麻。"病人答道。
沈明軒又取出一塊絲絹,讓病人閉眼,在其面前揮動:"可覺有風?"
"似有似無。"
這種檢查方法讓考官們面露疑惑。但沈明軒心中已有了判斷,這分明是現代醫學中典型的"周圍神經病變"症狀。
他又仔細詢問了病人的值守環境,果然,那個崗位長期暴露在一處新粉刷的牆壁邊。
"在下以為,"沈明軒開口道,"此乃鉛中之毒。"
此言一出,滿堂譁然。
"荒謬!"一位考生忍不住道,"鉛毒之症,當見腹痛溏瀉,何來眩暈?"
沈明軒不慌不忙:"鉛毒傷及人體,共有三途:一經口鼻入內,如閣下所言;二經面板滲透,症狀較緩;三經氣霧侵染,首傷腦神,故見眩暈。"
這番論述源自現代醫學對重金屬中毒的研究,但被他巧妙地用傳統醫理解釋。
"然則,"主考官問道,"該如何醫治?"
"治有輕重緩急。"沈明軒答道,"急則先以硫黃製劑解毒,此乃'以毒攻毒'之理;緩則以益氣養血,固本培元;更重要的是,需及時調離患者,遠離毒源。"
說著,他從藥囊中取出一個早已準備好的藥包:"此為硫黃、甘草、當歸的特製配方,可暫解眩暈。但必須立刻將牆面重新處理,否則會有更多人中毒。"
主考官聽罷,與兩位同僚低聲商議片刻,突然問道:"此法可是得自何處醫書?"
這個問題正觸及要害。沈明軒稍作沉吟,從容答道:"此法並非出自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