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內憂萌隱現,革新遇阻艱
朱見深的統治在平穩中推進,大明的江山看似依舊堅如磐石,然而,在盛世的表象之下,卻有絲絲縷縷的內憂悄然滋生,如同潛藏在暗處的暗流,逐漸匯聚湧動。
朝堂之上,黨派之爭初現端倪。以劉健為首的保守派和以李東陽為首的革新派,在諸多國策的制定與推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劉健秉持著祖宗成法不可輕易變更的理念,認為大明現有的制度與秩序已足以維持國家的運轉,任何激進的變革都可能引發動盪與不安。而李東陽則敏銳地察覺到時代的發展與變化,力主推行一系列革新舉措,如改革賦稅制度,減輕農民負擔,同時加強商業管理,促進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繁榮。
在一次朝會上,兩派就賦稅改革之事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劉健面色嚴肅,言辭懇切地說道:“陛下,我大明賦稅之制,乃祖宗所定,歷經百年,已與民生相安。若貿然更改,恐致稅賦混亂,地方不安,還請陛下三思。”李東陽則從容不迫地回應道:“劉大人此言差矣。今時不同往日,農商之態已變,百姓困於舊稅之重,農商發展亦受桎梏。若能適度調整賦稅,輕農重商,必能激發百姓生產之熱忱,促進商業之興盛,於國於民,皆是大利。”朱見深坐在龍椅之上,眉頭微蹙,認真聆聽著雙方的觀點,內心陷入了沉思。
與此同時,土地兼併之風愈演愈烈。各地的豪紳權貴們憑藉著自身的勢力與財富,大肆兼併土地。許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淪為流民。在江南地區,一些大地主家族所佔土地橫跨數縣,而無地的農民只能在城市邊緣或荒郊野外艱難求生,生活困苦不堪。這不僅導致了農業生產的衰退,也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朱見深深知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他決定支援李東陽的革新主張,試圖透過改革來化解內憂。他頒佈詔書,宣佈成立專門的改革機構,由李東陽領銜,負責研究並推行賦稅、土地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然而,改革的道路從一開始便充滿了荊棘與坎坷。
保守派的官員們在暗中百般阻撓改革的進行。他們聯合一些地方勢力,對改革派官員進行彈劾與打壓。一些推行改革的地方官員甚至遭到了暗殺與威脅。在賦稅改革的試點地區,保守派煽動當地的地主和富商,拒絕按照新的賦稅制度納稅,還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聲稱改革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要求朝廷恢復舊制。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李東陽並未退縮。他一方面加強與朱見深的溝通,爭取皇帝的堅定支援;另一方面,他組織改革派官員深入各地,向百姓和地方士紳宣傳改革的意義與好處。在宣傳過程中,他們遭遇了諸多困難。一些地區的百姓被保守派的謠言所誤導,對改革持懷疑甚至抵制的態度。改革派官員不得不逐村逐戶地進行解釋與勸說,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在土地改革方面,朝廷試圖推行均田制,限制土地兼併的規模。然而,這一舉措觸動了豪紳權貴們的核心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抗。一些大地主家族與朝中的保守派勾結,透過各種手段隱瞞土地數量,逃避土地清查。甚至有部分家族組織私人武裝,對抗朝廷的土地改革官員,使得土地改革陷入了僵局。
朱見深為了打破這一僵局,決定動用皇家權威。他派遣御林軍協助土地改革官員進行土地清查與沒收工作,對那些敢於反抗的家族進行嚴厲打擊。這一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土地改革的程序,但也引發了新的矛盾。一些御林軍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出現了濫用職權、欺壓百姓的現象,使得朝廷在民間的聲譽受到了損害。
在經濟領域,商業的發展也面臨著重重困境。儘管朝廷推行了一系列鼓勵商業的政策,但由於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根深蒂固,商業活動仍然受到諸多限制。各地的關卡林立,商稅繁重,使得商人的經營成本大幅增加。而且,商業市場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假冒偽劣商品氾濫,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李東陽意識到,要想促進商業的健康發展,必須進行全面的商業改革。他提出了建立統一的商業稅則、減少關卡、加強市場監管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這些措施的推行需要各個部門的協同配合,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部門之間的利益紛爭使得改革難以順利實施。
在文化教育方面,雖然朱見深重視文化傳承與教育發展,但教育資源的分配卻極為不均衡。京城與大城市的學府師資雄厚,學子們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偏遠地區的教育設施簡陋,師資匱乏,許多孩子無法獲得基本的教育機會。一些地方的私塾被當地的豪紳家族所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