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科技革新,啟大名之新程(1 / 2)

第二十四章 科技探新,啟大明之新程

楊英豪成功整頓吏治,讓朝堂氣象為之一新,可他的目光從未停止探尋讓大明更進一步的道路。在他原本所處的時代,科技的力量推動著世界不斷發展,如今身處大明,他也決心在這方面進行探索,期望用科技的力量為大明開啟全新的征程。

楊英豪先是在王府中召集了一群對奇巧之術、格物之學頗有鑽研的能工巧匠與學者,眾人齊聚一堂,雖不解鈺王殿下此次召集的意圖,但都帶著好奇與期待的神色。

楊英豪環視眾人,開口說道:“諸位,本王今日請大家前來,是想與大家一同探討一番這世間萬物之理,探索如何將諸多巧思化為實用之物,以助力我大明發展。如那精巧的機關、便利的器械,皆可讓百姓生活更輕鬆,讓我大明國力更強盛呀。”

一位老工匠站出來,撓撓頭說道:“殿下,咱平日裡雖也搗鼓些小玩意兒,可大多不過是些自娛自樂的物件,真要用於國計民生,怕是力不從心啊。”

楊英豪笑著擺擺手:“無妨,本王有一些想法,說與大家聽聽,咱們一同琢磨琢磨。”說罷,他便談起了水車改良之事。當下大明雖有水車用於灌溉,可效率依舊有限,楊英豪憑藉記憶中現代水車的構造,描述著加大轉輪、改進汲水裝置等方法,如此一來,便能在相同時間內汲引更多的水去澆灌農田。

工匠們聽著,眼中漸漸泛起亮光,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來,有人提出可行的打造細節,有人思索著如何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不多時,便有工匠主動請纓,要去試著打造一架改良後的水車模型。

在等待水車模型打造的期間,楊英豪又說起了活字印刷術。當下的印刷術雖說已經比以往便利了許多,但在排版、印刷速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楊英豪提議可以進一步細化活字的規格,讓其更加規整統一,同時改進印刷的墨汁配方,使字跡更清晰且不易褪色,還可以設計一種更便捷的排版工具,提高排版效率。

學者們聽後,紛紛點頭稱是,一位鑽研印刷多年的老者說道:“殿下這思路著實巧妙,若真能實現,那書籍刊印的速度便能大大加快,知識傳播也會更廣啊。”

眾人當下便分工合作,一部分人去研究活字與排版工具,一部分人則去調配墨汁。楊英豪也參與其中,憑藉著自己所知曉的原理,不斷給他們提供參考和建議。

數日後,改良的水車模型打造完成了。眾人來到一處河邊,將水車安裝好進行試驗。只見那改良後的水車,轉輪轉動更為順暢,汲水的量比以往的水車多出了不少,而且更加穩固耐用。在場的工匠和百姓們見了,都忍不住歡呼起來。

楊英豪趁機說道:“諸位,這水車若是推廣開來,往後各地的農田灌溉便不用愁了,糧食收成有望更上一層樓啊。”

訊息傳開後,各地的鄉紳和官府紛紛派人來學習這水車的打造之法,很快,改良水車便在不少地方投入使用,農田灌溉變得更加高效,百姓們對楊英豪這位想出好法子的鈺王殿下更是讚不絕口。

而活字印刷術方面的改進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新的活字排版工具讓排版工人操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墨汁的改進使得印出的書籍字跡清晰美觀,一本書的刊印時間大幅縮短。諸多經典書籍得以更快地印刷發行,流入民間,無論是學府中的學子,還是普通的讀書愛好者,都能更容易地獲取書籍閱讀,文化知識在民間的傳播愈發廣泛。

看到這些成果,楊英豪深受鼓舞,可他的探索並未止步於此。他又想到了利用風力,打造風力水車以及風力磨坊等,以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減輕人力勞作。

於是,楊英豪帶著工匠們來到一處空曠且風力充足的郊外,觀察風的走向和力度,開始設計風力器械。經過多次嘗試與改進,終於打造出了可以藉助風力轉動,帶動水車汲水和磨坊磨面的裝置。這風力器械投入使用後,百姓們驚喜地發現,不僅節省了人力,還能在沒水的地方透過風力來加工糧食等物,生活變得更加便利。

然而,科技探新的道路也並非一帆風順。一些守舊的文人覺得這些奇巧之術不過是些“末技”,認為楊英豪此舉是捨本逐末,不務正業,應該把精力都放在弘揚儒家經典、遵循祖宗之法上。朝堂上也有部分大臣附和這種觀點,覺得耗費人力物力去鑽研這些東西,不如多花心思在傳統的農業、軍事等方面。

楊英豪聽聞這些反對聲,再次站出來據理力爭。朝堂之上,他說道:“諸位大人,科技之術看似小巧,實則有大用啊。這改良的水車、風力器械,能讓百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