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朝堂風雲起,變革初謀劃
朱祁鈺,如今已經徹底適應了這具身體,也接受了自己在這大明朝全新的身份。這一日,天還未亮透,朱祁鈺便早早起身,洗漱完畢後,身著一身精緻的錦袍,頭戴玉冠,整個人透著一股別樣的英氣與貴氣。
他先是在王府的花園中踱步沉思了一番,如今既已決心改變命運,那第一步便是要在這朝堂之上站穩腳跟,可這又談何容易。朱祁鈺深知,當下朝廷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湧動,各方勢力交織,牽一髮而動全身。
用過早膳後,朱祁鈺便帶著自己的親信侍從往皇宮而去。一路上,京城的大街小巷已經開始熱鬧起來,小販的叫賣聲、百姓的談笑聲,聲聲入耳,朱祁鈺坐在馬車裡,透過簾子看著這繁華又質樸的景象,心中感慨萬千,暗暗發誓一定要守護好這片土地和這裡的百姓。
到了皇宮,朱祁鈺先是去給太后請安。太后見了他,眼中滿是慈愛,拉著他的手噓寒問暖了好一陣,說道:“鈺兒啊,哀家瞧著你近日似是沉穩了許多,往後行事可要越發謹慎才是,這宮裡宮外,處處都不簡單吶。”朱祁鈺恭敬地回道:“孫兒謹遵太后教誨,定當謹小慎微,不負太后期望。”
從太后那出來後,朱祁鈺便往御書房走去,今日父皇朱瞻基召集了朝中幾位重臣商議國事,朱祁鈺也獲允參與旁聽,這可是他了解當下朝廷局勢,展現自己的好機會。
御書房中,朱瞻基高坐龍椅之上,下方站著幾位大臣,有內閣首輔,有六部尚書等,眾人皆是一臉嚴肅。朱祁鈺進去後,先是行了大禮,朱瞻基微微點頭,示意他起身站到一旁。
朱瞻基開口道:“諸位愛卿,如今北方邊境時有韃靼侵擾,雖尚未釀成大禍,但長此以往,邊境百姓苦不堪言,朕想聽聽你們的看法,該如何應對才好?”
內閣首輔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臣以為當增派兵力駐守邊境,加固邊防工事,同時可派能言善辯之士前去與韃靼議和,雙管齊下,或可保邊境安寧。”
兵部尚書卻有不同意見,反駁道:“首輔大人此言差矣,韃靼素來反覆無常,議和不過是緩兵之計,依臣之見,當整軍備戰,主動出擊,給予他們沉重一擊,方能讓其不敢再輕易犯我大明邊境。”
一時間,御書房內眾人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朱祁鈺在一旁靜靜聽著,心中卻在快速思考。待眾人說得差不多了,他深吸一口氣,上前說道:“父皇,兒臣有一愚見,不知當講不當講。”
朱瞻基來了興趣,看著朱祁鈺說道:“鈺兒但說無妨。”
朱祁鈺朗聲道:“兒臣以為,增兵邊防與主動出擊皆有可取之處,但也各有弊端。增兵邊防耗費巨大,且易陷入長久對峙;而主動出擊若準備不足,恐有失利之險。兒臣覺得可先派細作深入韃靼內部,探查其兵力部署、糧草情況等,同時在邊境暗中集結兵力,操練新軍,待時機成熟,便可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而議和之事,也可同步進行,只當迷惑他們的幌子,讓其放鬆警惕。”
朱祁鈺這一番話,讓在場眾人皆是一愣,不少人眼中露出了驚訝之色,沒想到這位小王爺竟能說出這般有條理的應對之策。朱瞻基更是龍顏大悅,點頭稱讚道:“鈺兒此計甚好,有勇有謀,看來平日裡沒少用心啊。”
朱祁鈺謙遜地說道:“父皇謬讚了,兒臣不過是略盡綿薄之力,一切都是為了我大明安穩。”
商議完邊境之事後,又談及了國內的賦稅、水利等諸多事宜。朱祁鈺也都認真聽著,適時地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雖然有些想法在這些老臣看來稍顯稚嫩,但其中蘊含的新穎思路也讓他們不禁暗暗側目。
從御書房出來後,朱祁鈺並未立刻回王府,而是去了一趟翰林院。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想要改變這大明朝的諸多局面,沒有一群有學識、有能力且能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助是不行的。
在翰林院,朱祁鈺與幾位年輕的翰林學士交談了起來,他有意無意地提及了一些自己對於當下朝政改革的想法,像是簡化一些繁瑣的官場流程,鼓勵民間商貿發展等。那些年輕的學士們一開始還有些拘謹,但聽著朱祁鈺的話語,漸漸被吸引,也開始暢所欲言,與朱祁鈺探討起來。
其中一位叫林淵的學士說道:“小王爺,您的這些想法若是能施行,那必是對我大明大有益處,只是這改革之路,怕是阻礙重重啊,畢竟觸動了不少舊有勢力的利益。”
朱祁鈺微微一笑,目光堅定地說:“本王自然知曉不易,可若因艱難就不去做,那我大明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