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中加入那些實用學問是離經叛道之舉,認為學子們只需鑽研儒家經典,考取功名才是正道,對新教材、新教學方法頗為牴觸。
在朝堂上,也有大臣進言道:“殿下,這教育自古以來便以儒家正統為尊,如今您這般大改特改,怕是會讓學子們誤入歧途,荒廢了正業呀。”
楊英豪聽了,從容不迫地回應道:“諸位大人,時代在變,我大明若想不斷發展,怎能只靠那陳舊的學問?算學可助於理財、工程之事,天文地理能讓我們知曉時節、規劃水利,農桑知識更是關乎百姓衣食,這些皆是有用之學,讓學子們掌握了,日後才能更好地為我大明效力啊。況且,本王並非是要摒棄儒家經典,只是讓學問更加多元豐富罷了。”
朱瞻基聽了兩邊的爭論,也支援楊英豪的做法,說道:“朕覺得鈺王此舉並無不妥,教育本就應與時俱進,培養出的學子能文能武、多才多藝,才是我大明之福,眾愛卿莫要再多加阻攔了。”
有了皇帝的支援,教育拓展得以繼續順利推行下去。
在這忙碌的過程中,林婉清一直默默支援著楊英豪。她深知楊英豪為教育之事勞心勞力,便時常熬製些滋補的湯品,送到楊英豪的住處,溫柔地勸他注意身體。楊英豪看著林婉清,滿是感激地說:“婉清,有你在身邊,本王這疲憊之感都消散了許多,這教育之事,關乎大明未來,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林婉清微笑著回應:“殿下一心為大明,婉清能做的不多,只願您能保重自己,看著這眾多學子在您的努力下茁壯成長,日後成為大明的中流砥柱,那該是多美好的景象呀。”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學府培養出的學子漸漸嶄露頭角,有的在地方上利用所學知識改進農桑生產、興修水利;有的憑藉出眾的才學考中功名,入朝為官後,積極推行新政,為大明的發展出謀劃策。
大明的人才越來越多,整個國家也越發充滿生機與活力。楊英豪看著這一切,心中滿是欣慰,他知道自己又朝著改變朱祁鈺命運、鑄就大明輝煌的道路邁進了一大步。但他也明白,教育事業任重道遠,還需不斷完善最佳化,不過他有著堅定的決心,要讓大明處處皆有朗朗書聲,讓一代又一代的學子成為撐起大明天空的堅實棟樑,繼續書寫屬於這個時代的輝煌篇章,而他與林婉清之間的感情,也在這共同為大明付出的歲月裡,愈發深厚,成為他生活中最溫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