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靈山山體蜿蜒,群峰起伏,以高峻秀麗神奇的風姿令人嚮往。主峰大藥靈山海拔2627米,範圍約10平方公里,山勢巍峨,頂部平坦寬敞,形若金鈴倒置,又似彌勒端坐。若立於山巔,每逢秋高氣爽,極目四望,百里幾座州縣,能看到面目。藥靈山除了山川秀美外,還歷史悠久,古蹟眾多,山上有藥靈寺、洗甲池、練兵場、壽國庵等古代遺蹟。山頂怪石堆堆,都是人們堆起來的,堆起數十堆,它見證了許多人在這裡“起石”。“起石”就是“起誓”,相當於對天發誓,對藥師佛、對藥靈山百種藥草許下願心。石堆群下即是藥靈寺,一前一後兩個殿夾著敬香臺和淨水觀音閣、藥靈閣。敬香臺上寫著一個很大的“禪”字,兩邊寫著“藥靈神佛保佑,四海佛徒平安。”此寺原名琦峰寺,有千百年的歷史,香火不斷。後因山中百草靈驗才改名藥靈寺,香客都是來祈求身體安康長命百歲的,每年的正月間,上山朝聖的香客無數。
藥靈山,曾稱秀崧山、藥林山、嶽靈山、瑤玲山、搖鈴山。秀松一名,源於山勢高峻、林木蔥秀;搖鈴一名的由來,則因山之主峰酷似金鈴倒置,昔日山下的潮水湧動,撞擊山根,叮咚作響,人們便以此景觀名山;瑤玲一名,是因山勢險峻,彩雲圍繞山峰轉悠,奇特的氣象,如仙女舞霓裳,故而得名。至於藥林、嶽靈、藥靈諸名,都因山上盛產藥材,藥效獨特,治病靈驗。春夏秋冬生長在藥靈山上的中藥材達300餘種,就是夏天的藥靈山也有四季的特點,山腳是春天的感覺,山的中部是夏天,再往上走秋風的清涼感來了,山巔毫無疑問是冬天的冷的感覺,這經常會產生雲雨,有人上去稍不注意就感冒。冬季山巔的藥材非常抗寒,所以祛風散寒效果特佳。春季是不能上山採藥的,稍不注意就被大風吹倒滾落山崖。神奇的藥材絕大部分收入明代蘭茂所著藥典《滇南本草》。歷史上慕名前來採藥的中草藥郎中絡繹不絕。王本堂就來過數次,有一次上山採藥的王郎中,滿載而歸時,被荊棘劃破了手腳,疼痛難忍,血流不止,於是坐下來休息。偶然間,他看到清泉從山澗上慢慢地流下來,將傷口放在泉水清洗,感到疼痛全消,妙不可言。後來他見人就說到藥靈山的神奇:“藥靈山的水相當於藥水,也能治病。”傳開後,頭痛腦熱,風溼麻木,腰腿疼癰,胃腸不適的,紛紛到藥靈山採藥,刺五加、見血飛、馬蹄香等,取水治病,焚香時,念三遍:滅災延壽藥師佛。結果都很靈驗。
藥靈山,有靈性的山,大小二山,一山似彌勒端坐,神態溫和;一山似金鈴倒置,形態逼真,搖之慾響。如遇白雲環繞,更顯神秘:“雲覆其頂即雨,晴則日光先照。”山上峰迴路轉、花木繁盛、怪石林立。那些高低不等的石頭,有躺倒有站著的,神態各異,錯落有致,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置身山的最高峰,放眼山下,壩子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廣闊田原野上,村莊一帶一片相連;道路交錯,河溝縱橫;春來百花競放,夏來綠意濃濃,秋來金濤玉浪,冬來銀裝素裹,四季各異。向東北放眼而去,群山如同群龍擺尾。
藥靈山是座名山,有歷史的見證。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南征期間,曾在崧山(今藥靈山)下第七次擒獲南中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城南筑臺與盟,從而平定了南中,促進了民族團結,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今藥靈山上的“洗甲池”“練兵場”和山下的“古盟臺”“武侯祠”,即是這一史事的遺蹟。明初,朱元璋派遣湖廣參政吳雲偕同被俘的梁王使者鐵知院等到此詔降梁王,行至藥靈山附近,鐵知院秉承梁王旨意,要吳雲改詔投降,吳雲不從,遂被殺害。梁王感其忠義,禮葬在小藥靈山上,留下了“哭慟南滇”的千古佳話。
藥靈山又是一座神奇的山。山上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株草木都有一個美妙的傳說。山腳下的菱角塘,相傳是赤腳大仙一屁股坐出來的;塘中的菱角和塘邊的竹林,傳說天上的仙女菱花、翠竹下凡變成的;山西麓那一叢叢宛若人形的巨石,排列整齊,像行進中的軍隊,被人們稱為“石將軍”;大藥靈山北邊的百花洞內,金銀財寶遍地,更有美麗善良的百花仙子,傳說誰能找到金鑰匙,開啟百花洞,就將成為世界上最富有且豔福的人;不盈不虧,只夠僧食的“洞米洞”;水清如玉的“小白龍井”;滲透著酸甜苦辣鹹的“一碗水”等,充滿了神秘、誘惑。總之山水洞穴,百花千草萬木,都一個“靈”字概括。
王本堂懷著朝聖般的心,親吻藥香,喝著甘爽的泉水,爬到藥靈山頂的藥靈寺,遠遠看到敬香臺香菸嫋嫋,慢慢地旋轉,伸向很遠很高的地方。
住持、楊龍庚、修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