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振威軍上下都在為迎擊林丹汗必然的西征做著最瘋狂的努力,這其中最受重視的自然就是火器一事,準確的說是管狀火器。
可想要在除了草和牲口以外什麼都缺的口外草原上裝備起一支以管狀火器為主的軍隊,其難度不問可知,甚至有些超過了穿越三人組最悲觀的估計。
張亦隆看著手中的單子,忽的有一種感覺,自己三人當初在蘇木沁板申決定組建新軍時可能有些草率了。
本來想著,大明軍隊都已經算是半火器化了,自己三人就算身在草原,中間也不過只隔著一道不值一提的邊牆,不管是偷是搶,弄到點火藥總不是什麼難事吧?靠著自己三人從21世紀帶來的知識,在這口外草原上打造出一支類似西班牙步兵大方陣的新軍應該不是什麼難事。退一萬步說,就是達不到西班牙步兵大方陣的水平,達到明前期的神機營或是後期薊鎮邊軍的水平應該也不難。
可現在來看,確實有些過於樂觀了。張亦隆想到這裡不由得苦笑了一下,自己也曾經看過史料,說是蒙古諸部的手工業衰退的極其厲害,甚至到了寧可把用爛的鐵鍋扔了也無力重新打造的地步。可從另外一本史料上看到的卻是在俺答汗治下時的口外草原有五萬漢人,眾多的漢人板申均有著相當可觀的手工業能力,而俺答汗和他麾下的蒙古騎兵正是依靠著這種強悍的手工業能力才能兵鋒直抵北京城下,大掠一番。可以說,俺答汗的快速崛起與他重用漢人是有直接關係的。
只不過到了穿越三人組穿越到明末草原之時,俺答汗已經去見了長生天,蒙古右翼各個萬戶則長時間陷入了爭權奪利的內鬥,各個漢人板申也隨著封貢互市的開展而衰落。畢竟用馬匹牛羊就能從大明換來各種所需的物品,何必費時費力自行打造呢?特別是蒙古諸萬戶權貴需要的各種奢侈品,更是漢人板申粗糙的手工業製造不了的。
不過在張亦隆看來,就算是各個漢人板申的手工業已經大不如前,可要打造一支半火器化的軍隊應該不是什麼難事。畢竟穿越三人組在蘇木沁板申中確實見到了由當地金爐社鑄造的鐵鐘,就懸掛在板申街道中央的鐘鼓樓之上。
穿越三人組自然看不出鐵鐘的好壞,只能說聽鐘聲倒也算是悅耳,可以推斷出工藝應該不錯。據蘇木沁板申金爐社的幾位老師傅所言,太平堡中的同行手藝更好,鑄出的銅鐘和鐵鐘不僅行銷蒙古各部,甚至遠銷到了青海和藏地。
據說在這太平堡東北方有座不小的喇嘛廟,那裡的各種鐘鼓都是由太平堡金爐社打製的,其中有幾口銅鐵鐘的重量達300斤以上,說明太平堡的鐵匠是有可能鑄造出合格的前膛大炮的。
只是沒想到,技術不是問題,錢反倒成了問題。張亦隆在腦海中快速的計算了一下,按五千人計算,至少需要三千杆鳥銃,這還沒算備份的。要是按易水大師的開價,這一下就要支出三萬兩白銀,這還僅僅是鳥銃本身的價格,不包括黑火藥、火繩等消耗品,也不包括鑄造鉛彈的費用。
更何況,三千杆鳥銃根本不夠用,以穿越三人組對於明代火器的粗淺瞭解,三千人的火器部隊,起碼也要再額外配備三百或是五百杆鳥銃,以便戰場上出現武器損壞時更換。而且這三千杆鳥銃是不是真的能滿足振威軍的作戰需要,現在還真不好說。
當穿越三人組還在蘇木沁板申之時,就為了振威軍未來的發展方向產生了一些分歧,張亦隆認為應該在普及火繩槍後快速迭代到燧發槍,不就是個彈簧嘛,實在不行弄個鋼輪發火裝置也行。胡新明原則上同意這一個意思,但是希望步兵能有更多的爆炸性火器。而於碩則堅持要以大炮為主,步兵只要有火繩槍和長矛就夠了,也就是說弄一個強化火炮版本的西班牙大方陣就足夠了。
在蘇木沁板申之時,這種爭論還只是紙上談兵,可到了現在,拿下太平堡後就需要做出一個決定了,到底應該走哪條路線?
本來張亦隆和於碩是想等小胡從蘇木沁板申趕來再做決定,沒想到小胡沒到,達陽到是帶著三千蒙古騎兵到了。
張亦隆把那張單子扔在一邊,既來之則安之!好好算一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