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隆離開鳳來儀後,沒有返回商會而是帶著人馬繞著太平堡轉了一圈。
太平堡三個堡門中只有北門是完好的,東門和南門都被振威軍用樺木炮轟開了,門被實心彈丸打得粉碎,其上的角樓也受損嚴重。如果不進行修復的話,太平堡的防禦不會比個紙糊的盒子更強。
太平堡日後會成為振威軍的後勤基地和物資中轉站,所以必須要有足夠堅固的防禦,光靠駐軍是不行的。太平堡從建立之初就不是作為軍事用途的,駐軍數量超過千人就會嚴重影響堡內的正常運作。
楊公公給出的建議是駐軍數量不應超過800人,而張亦隆也很認同這一觀點。
可問題在於,僅靠區區800人守衛如此重要的後勤基地實在是太過冒險了。畢竟這是在口外草原上,太平堡外幾乎無險可守,蒙古兵瞬息即可抵達太平堡堡下。
就算蒙古兵一向不擅攻堅,但只要肯死人,採用蟻附攻城戰術,僅憑堡內800守軍是很難將其擊敗的,除非擁有大量的火器,否則恐怕等不到援軍到來就會失陷。
考慮到現在振威軍所能得到的火器不過是鳥銃和小型前裝火炮,只能依託堅城才能充分發揮火力。
想到這裡,張亦隆就不由得一陣頭疼,火器的來源現在還是個未知數呢。根據昨天從太平堡中收繳的火器來看,既有當時堪稱新銳的鳥銃,也有老掉牙的手把銃、單眼銃和神槍,更有噴筒之類的。
張亦隆沒有時間親自檢查繳獲的火器,只是聽董一振報告說,這其中有一些火器的質量要好於大明邊軍領到的同類產品。
美中不足的就是繳獲品中新式的鳥銃數量很少。
看來太平堡確實有製造火器的能力,而且其產品質量不遜於大明邊軍,只是產量如何現在還不好說。
張亦隆手中馬鞭指著毀損的不成樣子的堡門對跟在身後的方布說道:“堡門要抓緊時間修繕,角樓拆了吧,以後堡門上方和四角要設炮臺。”
“炮臺?”方布不是笨人,很快就反應了過來,“大帥說得是把炮架在臺子上?”
“太平堡太小了,駐軍數量不能太多,那麼就只能用火器彌補了。”張亦隆一想到修建炮臺的費用和鑄炮的費用就覺得腦仁疼。
這還沒把火藥這種純消耗品考慮在內。
方布顯然也想到了這一點,“大帥,就算一個炮臺上只放二三門炮,也得需要近十門將軍炮,這可是筆不小的開銷啊。”
“是啊,”張亦隆無奈的嘆了口氣,“鑄炮、造銃,還得大量製造火藥和彈丸,想想都讓人一陣陣頭大。”
方布對此也只能沉默,他是戰將,擅長上陣衝殺,掄刀砍人是本行,可要說如何弄到足夠的銀子讓振威軍快步進入火器時代,他就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了。
張亦隆也沒指望從他這裡得到答案,準確的說,到底如何弄到足以維持一支近代化軍隊需要的堪稱天文數字的銀錢,穿越三人組也沒十足的把握。
雖然設想了很多方案,也有過多套方案,但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只能等奪下太平堡後才能一試。
現在太平堡是奪下了,估計六陳行也會半自願半強迫的與振威軍達成合作,商會在陳樹煦和王曉東的主持下全面倒向振威軍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眼前這座號稱草原金窟的太平堡到底能為振威軍帶來多少收益,還需要再等幾天才能知道。
時間不多了!張亦隆看向東北方,幾個月後,就會有一支十萬規模的蒙古鐵騎呼嘯而來,而自己身邊所能依靠的不過是訓練不足,裝備不精的四五千人馬。
自己是不是太託大了?
一瞬間,張亦隆有了這麼個想法,是不是應該先避其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