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丸數量要少一些,但單個子彈丸的重量更重,相對來說,射程也要更遠一些。
根據小胡手抄出來的資料,鴉片戰爭時的英軍常用的葡萄彈內裝生鐵小彈丸24枚。只不過英國人的設計相對比較複雜,要在鐵筒中心裝一鐵柱,鐵柱外還要套一個木軸,再將24枚生鐵子彈丸分四層放於木軸之上,對於現在蘇木沁板申來說,實在是太過複雜,也沒必要。
於碩打算搞一個更加簡化的鐵筒葡萄彈,筒壁略厚一些,筒內用鐵片將12枚生鐵子彈丸分為三層,最後用黃泥封口即可,射程只要有6、70米就行了。
兩門樺木炮齊發,一次就可以打出24枚葡萄彈,相比明清時代所謂的蜂窩彈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礦霸真正核心的戰力也就是那27名黑衣紅帶的打手,就算是他們個個都是常山趙子龍附體,敢於衝向近千人的軍陣,在兩門樺木炮發射的鐵筒葡萄彈的轟擊之下也不會有一個活口能衝到開弓放箭的距離上。
更關鍵是讓新兵步卒看到,自己手上是有對付蒙古騎兵的武器,雖然樺木炮離於碩設想的輕炮還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但對於建立新兵們的信心還是很有幫助的。
寫好了圖注,於碩讓羅登甲馬上把這個送到金十六那裡,依圖製造,一共製造20枚即可,明天天亮時送到這裡來。
羅登甲領命而去。
於碩抓過枕頭,直接倒在了鬆軟的羊絨織毯上,他決定在晚飯前先休息一會兒。
至於說,樺木炮的試製能不能順利進行了,一切等到明天再說吧。
崇禎元年四月十九日
天剛亮,悠長的號角聲就飄揚在蘇木沁板申上空,經過半個月的洗禮,現在板申中的百姓已經把這新軍的起床號當成了自己每天的起床號。
於碩剛起床,羅登甲就送來了洗漱用品和一盆熱水,一邊伺候於大人洗漱一邊彙報著今天一早得到的報告。
金十六昨天連夜澆鑄鐵筒葡萄彈,一開始沒有掌握好小彈丸的尺寸,一直折騰到下半夜才弄好,所以天明時分只做成了20枚鐵筒葡萄彈。
不過實心生鐵彈丸到是已經全部打磨好了,郭紹元郭大人已經一一檢查過了,說是朱家大明最好的炮彈也不過如此。
於碩用力把嘴裡的鹽水吐在地上,要過手巾擦了擦臉,滿意的說道:“乾的不錯,命令全軍開飯,飯後整隊開往板申外五里外的試炮場。”
“是,大人!”
所謂的試炮場實際就是一塊平整的空地,原來是板申內幾個頭面人物護院武師訓練徒弟的演武場,長百餘米,寬30多米,地面經過簡單的平整,還建了三間存放各種石鎖器械的草房。
蒙軍佔領蘇木沁板申後,此處就荒廢了,直到於碩提出要製造樺木炮,姜瑋才提議在此地試炮。
昨天新軍中軍營派了三十人在此駐守了一夜。
最先趕到這裡仍是中軍營,只不過這次是全副武裝的親兵哨,由魏立慶親自帶隊,親兵哨全部騎馬,卻不是騎兵,而是騎馬步兵。
馬蹄陣陣,長槍如林,80名親兵在什長旗槍的指引下排成整齊的佇列從板申正門離開。
5裡地,片刻即到,魏立慶手中的紅旗一揮,80親兵分為左右兩翼,呈半圓形散開,他們負責最外側的警戒。
緊隨其後的2300餘名新軍步卒,他們在胡新明、董一振、嶽雙元等人的率領下,排成三路縱隊,高唱著新學的行軍歌,排成整齊的隊形走出板申正面。
再後則是長夫軍團,1100餘人,同樣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出正門,在他們中間是兩門裝在大車上的樺木炮。
這二門樺木炮是今天絕對的主角,於碩親自在一旁騎馬押送。
炮車之後是二輛同樣受到嚴密保護的大車,一輛上裝有三桶火藥,另一輛則裝著剛剛打磨完成的生鐵彈丸,另有一輛大車上拉著六扇舊門板,它們是今天的炮靶。
整個長夫軍團中,只有於碩和他自領的護軍哨是有武器的,其餘人全部空手。
最後離開蘇木沁板申的是張亦隆統率的標營和楊大乖率領的200蒙古騎兵,整個蘇木沁板申此時只留了100蒙古騎兵看守幾處要地。
無論穿越三人組還是楊大乖都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不說100蒙古騎兵強悍的戰鬥力,就算真有變化,不過五里地,轉瞬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