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隆沒有輕率的給出答案,事關重大。
之前穿越三人組一直都沒想著要把手榴彈作為步兵支援火器,這當然不是三人看不起這種解放軍著名的步兵武器,而是三人覺得相比製造鳥銃、三眼銃之類的火器,手榴彈太過複雜,而與於碩設想中的火炮相比,手榴彈的射程又太近,是一個比較雞肋的存在。
可現在隨著小胡畫出的化鐵爐圖樣,張亦隆也回憶起了七人背的諸多細節,那麼有沒有可能在蘇木沁板申製造出符合標準的手榴彈呢?
這只是問題之一,另一個問題就是於碩問出的,將手榴彈作為新軍步卒的伴隨支援火器,可行嗎?
理論上當然是可行的。
先說射程,作為優秀步兵軍官的張亦隆自然知道普通的解放軍戰士是可以將手榴彈輕鬆擲出30米開外的,部隊中能扔到40米的也不在少數。這一距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蒙古騎兵的騎射射程。
拋開那些小說中吹捧,就張亦隆穿越後的觀察來看,就算是達陽親自調教出來的蒙古親兵,騎射時的頑羊角弓的射程也不過才二十餘步,換算下來差不多就是三十米左右,這已經是蒙古騎兵中最精銳的了。
如果張亦隆判斷的不錯,一般普通的武裝牧民騎射時的射程恐怕不會超過20米,這就意味著步兵站勢投彈時是有距離優勢的。
再說了,就算是雙方射程相近,一顆現代化手榴彈的殺傷半徑起碼有6米,這就意味著投擲手榴彈的一方實際上的殺傷距離是36~46米。
更何況,就張亦隆所知,所有的蒙軍鎧甲都不可能抵禦住手榴彈破片的殺傷。
就算是文藝復興時代縱橫歐洲的鐵罐頭們,想抵禦現代手榴彈的攻擊也是純屬痴人說夢。畢竟除了一般的手榴彈以外,還有種大殺器叫,加重手榴彈。
只不過作為一名合格的軍官,無論是張亦隆還是於碩都深知一點,那就是要想把理論變成實戰,不是那麼容易的。
想到這裡,張亦隆緩緩說道:“首先,小胡只是畫了個圖樣,那套七人背的實物我是見過的,以21世紀的標準來看,可以說是極其簡陋,想要複製一套可以說毫不費力,膽大加心細,有小學文化就行了。”
“但是,我們現在是在17世紀的明末,更倒黴的是,我們還穿越到了手工業極其不發達的塞外草原。我們來看一下,要想大量製造效能及格的手榴彈,我們還缺什麼。”
接著張亦隆舉出了製造手榴彈需要什麼東西。
首先自然是火藥,作為爆炸性火器,就算是裝填的是黑火藥,一顆及格的手榴彈,內部裝藥量也要35~40克。這樣算一下來,一顆手榴彈光裝藥就要一兩左右。看似不多,但手榴彈是靠量來取勝的,按於碩的設想,一場戰鬥下來,投出去幾千顆手榴彈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這對於黑火藥的需求量可就不算低了。
一斤火藥只能裝16顆手榴彈,一千斤黑火藥也只能裝填1600顆手榴彈,恐怕不夠一次戰鬥消耗的。
可現在即使算上達陽,穿越三人組手上也不過才幾百斤黑火藥,而且這些黑火藥的質量也就是個堪用而已,就其質量而言還不如21世紀那些鄉鎮鞭炮廠使用的黑火藥。
所以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火藥來源問題。
張亦隆還著重指出,除了黑火藥以外,還要製作雷管和導火索,特別是製造雷管還需要先製造雷汞,在這塞外草原上去哪兒找水銀?
除了水銀以外,還要想辦法制造硝酸,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雷汞以外,還要製造拉火管,這就需要製造發火藥和摩擦藥,這同樣需要多種化學原料。
相對來說,導火索製造起來沒什麼難度。
簡單的說,就是這套七人背確實是可以快速生產出及格水準以上的手榴彈,但前提是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提供最基礎的資源,哪怕這種工業體系本身還是比較初級,但是得有。
可現在,在這塞外草原上什麼都沒有。
於碩聞言後也陷入了沉默。
在這塞外草原上建設一套初級工業體系?於碩覺得不是沒有可能,只是,時間夠嗎?
他扭頭看向張亦隆。
很明顯,張亦隆擔心的也是時間問題。、
秋高馬肥,林丹汗就要來了。
恐怕沒有時間在林丹汗西征之前建設完成一套完整的初級工業體系了。
“好吧,是我欠考慮了。”於碩嘆了口氣,一口喝盡已經涼了的茶水,有些垂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