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內在冰山圖的底層,渴望層和自我層對所有人都是相同的。渴望層包含著愛與被愛、尊重與被尊重、接納與被接納等。所有的言行不是在呼喚愛就是在給予愛。
愛這個話題太宏大了,卻也貫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親情之愛到友情之愛再到被古往今來歌頌的愛情之愛。而最被提倡的“無條件的愛”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我們是否能給出無條件的愛呢?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有許多為了孩子甘願犧牲自己性命的故事。卻不代表無條件的愛。或許是以往生活時代的侷限,曾經在人口紅利時代,多子多福,提倡多多生育。在戰爭年代,能夠活下來就已經很難得了。漸漸地,出現了教育孩子而非任其自由生長,只願不餓肚子有衣裳穿的時代已然過去。當下的教育卻並非讓孩子活出本性,活出完整的自我。有些觀念超前的自媒體作家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畢竟是少數人。能夠喚起更多人“愛孩子而非將孩子教育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的意識和覺悟,便是對後代最好的饋贈。
人生而孤獨。她也曾對友情產生困惑,本以為自己是個重情重義的人,細數朋友時卻屈指可數。因此總不能理解朋友之交遍天下之人是如何做到的。在與哥哥交流時哥哥提到的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每個人對友誼的定義不同”彷彿讓她明白了一些。向來覺得過心才算朋友的界定讓她覺得與很多人的深度交流不夠,所以會覺得孤獨。一邊羨慕著一塊玩的友誼,一邊又秉持著深度交流的初心。這也許就是朋友屈指可數的原因,知心好友本就不多才是常態。那友情中的愛呢?有付出才會有收穫是亙古不變的,一段友情的開始或許是有人主動伸出橄欖枝,再在回應中有了正向迴圈。但若是要深度交流,才會發現尋找同頻人並非易事。或許在現實中的社交圈中,很難有同頻之人,這也就是網路的社交圈愈發發達,能夠滿足她更多需求的緣故。
愛情之愛呢?她最近意識到自己需要足夠堅定的一個人,而現在的他確實擁有這份堅定和滿滿的愛。以前總會擔心萬一過了這個所謂的“蜜月期”,雙方的眼中就不再是對方的好了怎麼辦?確實會有很多人說在愛情的不同階段愛有不同呈現方式,但最重要的是能滿足彼此的需求,才會讓這段感情得到更好的滋養。愛是小樹苗,在雙方的經營下一點點長大,需要用心呵護,小心翼翼不應成為壓力。接納自身的需求而非特意改變,接納自身情緒的表達方式,卻仍想不傷己不傷人。
情緒的表達方式有不同,或是當下向他人發火,或是當下壓抑委屈自行消化,但最重要的是不能讓其成為影響感情的刺。因為太害怕每份情緒都會化作刺傷到這份感情,才需要當天的情緒用當天的愛來融化。
我們卻不能因為害怕受傷而逃離親密關係,逃離愛與被愛,因為這份獨特體驗雖然有受傷的可能,但也有很多甜蜜或美好的瞬間。沒有100%的確定性,有的只是風險收益比。而人生,重在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