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想到戰爭,為了等下的舌戰,邱楓烈是在有意發散思維,分散注意力,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被對方挑動,免得在之後的談判中露破綻。
而現在要去快捷通道站點,思路自然就往這方面飄了——
氣體、液體、固體都是越“深”壓力越大,而最“大深度”不外乎完全貫穿整顆星球。
所以用“打穿地球地心的引力彈弓”的思路,在大質量高密度艦體內拉一條筆直通道,靠質量效應拉出零點零零級的光速來,然後靠動力服或者“膠囊艙”來制御加速度對人體的破壞力,讓人員在通道里安全亞光速移動,數秒內往來艦內。
而這樣的“通道”,一般被統稱為“快捷通道”。
由於是建在緻密艦體內,星艦艦體並非一塊死鋼鐵,宏觀的實心鐵塊放大倍率到微觀層面上看,包括艦船龍骨結構,全部由一個個“細胞”構成,奈米級別的工廠,實現著艦船全部功能。
傳統地球觀念的邱楓烈,當年剛穿越,有段時間一直以為“對變引擎”的“這個引擎”,跟地球上汽車、坦克、航母、飛機的一樣,是安置在一個專門的引擎艙空間裡的,直到有一次親眼見識了更換到了年限,老化的對變引擎——星艦如同魔方一樣,一塊塊拆開來,然後把裡面中心的,跟其它金屬幾何體看起來沒兩樣的一塊給搬掉更換……
引擎就是牆壁,牆壁就是引擎……再次認清了整艘飛船都是實心的這個概念。
應該說,基本上未來什麼機械裝置都是如此,也正是由於沒有了冗餘空間,才能把古代龐大的機床、裝置,都做到十分小,一臺超級個人電腦的執行部分,也就一顆紐扣中間那一塊。
懸浮車也是如此——一棟四面明明都是牆壁的房子,裡裡外外空空蕩蕩,空間巨大,看不到任何功能性機械結構,但它就是可以飛起來……
而快捷通道跟懸浮車最大的不同是,公共空域可以走很多車,還可以各個方向任意來車,但快捷通道一次只能走一個人,幾百、幾千公里的快捷通道,一次只能輸送一個目標,這是底層物理定律決定的事情,設計原理如此,並非靠科技可以改變。
至於建造多條快捷通道,那就違背了戰艦設計上減少“空腔”的穩定性原理,為了折躍穩定,甚至民航都會控制貫通式空腔的數量。民航在設計上,會用分節、錯誤、多段等艦船結構手段來最佳化快捷通道,畢竟沒有水平面沒有重力方向,立體結構球型空間設計,可以做到很多奇妙的事情。
當然軍艦設計,就算是補給艦,從古至今都是直接一刀切,最多一條快捷通道,就算是玉門關號上也是如此,那麼如何解決每天百萬、千萬人次的艦船內外進出問題呢?
這就用到“膠囊艙”了。
“小”的快捷通道,一般直徑在半米到一米之內,出入口如同醫療維生艙,躺下去後被打包成一粒“膠囊”,然後這粒膠囊就會被塞進炮膛裡一樣,被運送到快捷通道里發射到目的地……膠囊艙不知道用了幾十萬年的老詞,就是這樣來的。
一般星際戰艦,比如古代主力艦蜜莉多菈號上的快捷通道,就是這個模式,多個打包好的膠囊一串聯固定,就可以一次往目的地發射多個人了……當然主力艦一般只有艦長一人,最多加上護衛十來人,不用打包串聯,一個人直接動力服躺進快捷通道也完全沒問題。
所以看起來快捷通道的模式像是地鐵,但其實有一堆差異,比如進了同一截車廂,所有乘客就得同上同下,不可能在中途站下,而且一般星際也沒有中途站,就起點機庫到終點生態區,中間全是實心的艦體。
而玉門關號的快捷通道十分粗,可以製造“集束膠囊”,不但串聯,還能並聯,可以三十六串膠囊艙串“綁”成一束,這樣傳送量就是原本的三十六倍,自然輕鬆滿足客運吞吐量需求了。
這也是因為快捷通道“快”,幾千公里的途旅程就數秒鐘,主要時間花在等待“上車”,以及從膠囊裡出來……所以邱楓烈一開始會十分奇怪這個站點沒看到人,想著也許是專供上下班的站點,過了集體移動的“班車”時間,就沒人在這裡了。
快捷通道的出入口雖然有巧妙的機械設計,無論是動力服還是使用膠囊,上下進出絲滑,無縫重力方向提升使用者體驗,讓人感覺不到是躺倒在狹小空間裡,但利用物理原理來實現的機械加速,其機械本質無法改變,一旦執行起來就不能中段變化停止,單向通行。
否則,亞光速撞擊,快捷通道不會有事,但人絕對會有事……
南宮望安撫著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