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上沒了安全的地方,戰場就開始往行星軌道上轉移。
不同於地球的情況,一塊大陸發達,一塊大陸原始。拜媞塔這邊的兩片大陸,各自獨立發展出來了產業革命文明,並且從大海航時代就開始激烈對抗。
生存空間需求。
不同的兩個文明,正好可以互相妖魔化,然後想辦法消滅對面獨佔資源。這種對抗思潮、實際行動,帶來的科技爆發效應,讓雙方科技發展速度比地球得還要迅猛,原子能、航空航天、電子管新一輪產業革命齊頭並進。
太空爭奪從一開始就是白熱化的,兩邊都像往對方頭上丟隕石。
最後的結果就是頭一百年裡,無數火箭升上太空,抱著偉大崇高的,為國家、家人獻身精神的戰士們前撲後續,最後把近地軌道覆蓋滿了太空垃圾,形成行星光環。
其實送上太空的垃圾,質量並不算大,雖然要塞化的衛星、空間站,以及太空戰機、太空行走空氣包等等,雙方總數超過十個億,但就算全墜落地面,也掀不起大波瀾,畢竟本身早就被打成了碎片。
行星光環,人造的殘骸99%是小質量的,進入大氣就會摩擦消耗掉,而剩下1%大質量的,落到地面也不過一發彈道導彈而已。所以充其量,只不過是卡妃眼中的一場白日流星雨,大規模導彈來襲而已。
然而為什麼最後把行星軸都撞偏,改變了星球地貌跟節氣呢?
那是因為行星光環中,除了人造殘骸,還是天然的殘骸——拜媞塔擁有多顆大質量的近地衛月。
如今,卡妃科技課的課本上所教導的五顆月亮,左月、右月、艾哈、剌月、阿穆月,是這幾代人的常識,在之前天空只有三顆月亮,名字是自古流傳下來的艾哈、剌月、阿穆月,“左月”、“右月”,兩個月亮才出現百來年。
剌月跟阿穆月體積較小,用大型體育場館來做比較的話,剌月大概有188個鳥巢的體積,阿穆月則只相當於96個。兩個月亮都在遠地軌道上,在夜空中看起來顯得挺大的。
有了這兩顆近地小月亮,拜媞塔人進入太空就多了一個跳板,加上星球更大,雖然重力跟地球一樣,但星球越大就意味著適合發射火箭的地面區域更廣,所以拜媞塔去到月亮的時日,比地球人提早太多太多,差不多這邊拿破崙戰爭的年代,就有人登上剌月跟阿穆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