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遮古陸跟凱聯所在的凱歌荻亞大陸之間,以烏布利克群島為中心發展而來的海洋文明世界。
整個拜媞塔文明世界,自古以來就是三分天下,兩塊大陸,兩處群島,那遮古陸文明、凱歌荻亞大陸文明,以及統治兩片海域的烏布利克群島文明。
烏布利克群島的陸地面積,雖然不到那遮古陸的10%,但他們進入大航海殖民時代早,自古就是作為第三方牽制力量。從靠舢板渡海的時代以來,拜媞塔人類世界戰爭的局面,就從來沒有出現過兩極對抗的狀況,都是各方混戰,打得比銀河系內戰時代還亂。
至於為什麼大陸極化,在古代從來沒有出現過。
道理很簡單,雖然存在文明核心、文化認同圈,但兩塊大陸、兩片群島上都並不是只有一個國家,而是有成百上千個國家跟勢力,雖然核心文化不同,但人人都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結盟物件,利益相關,大陸沿海國家跟海洋文明結盟反攻內陸的情況,自古以來比比皆是。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交通工具、通訊技術讓單個國家的統治力得到擴張,飛地都能有效管理統治,大航海時代以來,殖民帝國興起,核心文明開始走上超級大國的道路,科學技術終於讓國際軍事集團組織出現。
烏布利克海島文明並非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軍事集團,但先天土地、人口、礦產資源的短缺,讓他們缺乏後勁與競爭力,殖民地被陸權國家一一蠶食殆盡,全面收縮退回本島之後,只能靠吃大航海時代,殖民帝國的老本來維持國際地位。
這就是最危險的行為,地位與實力逐漸開始不匹配。
作為這個星球上的第三方力量,在旁約跟凱聯正式宣戰的時候,海洋文明的國家聯盟,按照自古以來的文化模式、外交傳統,沒有選擇任何一邊,而是宣佈保持絕對中立。
想看旁約、凱聯你死我活後坐收漁利?
那麼結局就可想而知了,宣戰的第一天,兩邊十分默契地選擇了烏布利克群島附近海域作為交戰的戰場。
道理十分簡單,兩塊大陸上的國家各自抱團,那麼要想用陸軍打擊到對面,佔領土地,那就必須先獲得制海權。而大洋中間的島嶼,無疑是不沉的航母、戰列艦,再加上後勤、補給、中轉、跳板、交通樞紐,無論是那一種用途、目的,海島都是必佔之地。
戰列艦、航母保持交了的同時,兩邊十分默契的早就準備好了大批兩棲部隊,他們馬上開始往附近海島登陸……烏布利克這時候外交抗議已經沒用,國際社會已經不存在,所以宣佈投降站邊同樣也晚了。兩極無論是自己統治佔領還是建立傀儡政府,都是更明智更合理的選擇,海上所有島嶼被兩邊瓜分完畢……
於是第三方勢力,海洋文明力量在開戰第一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海洋文明整個體系甚至開始消退,因為島上居民在戰時,死的死、逃的逃,戰後80%的居民更是被直接集體遷移到兩片大路各地當勞工。被騰出來的,陸地一般的大型島,被開發成前線殖民地,小島要麼焦土荒廢掉,要麼就軍事要塞化。
島嶼作為最前線,對雙方本土威脅巨大的艦隊後勤港口,被包括核彈在內的各種武器,炸了個稀巴爛,不少機場小島直接被炸到海平線以下。
……土地沒了,故鄉沒了,人沒了,文明自然開始消退了。
這就是現實,兩虎相爭必先分食觀虎鬥的獵人。而當獵人沒了,兩虎就開始你死我活了,核彈消耗完畢,沒有後續能力之後,太空爭奪就開始變得激烈起來,誰都不允許有人在頭頂上拉屎的同時,都想在對面頭頂上拉屎。
因此除了在月球表面上進行戰鬥外,大家都開始無腦探鑽,挖掘大質量月石,裝上助推火箭往對方頭頂丟。
這種太空隕石動能武器,說著簡單,實現起來對人力、能源消耗十分巨大,因此這種工程,只能在基礎建設完善的艾哈月上進行。
過去的戰爭中,旁約發射了53顆核彈,丟了12次月球隕石,凱聯則是核彈49次,月球隕石18次。
開戰頭三年裡,雙方核彈就丟完了,之後十年裡,就開始丟隕石。
這個狀況發生變化是在戰爭進行到第25年的時候,戰爭殘骸形成的太空垃圾已經遍佈整個近地軌道,其中有大量攔截擊碎的艾哈月隕石。
火箭越來越沒有發射視窗,三個月亮上獲得地面補給的難度越來越大,戰爭越來越艱難,於是凱聯方面感覺機會來了,在艾哈月上突然搬出了反物質磁單極子,利用其製造了一座超級發電站,整個產業製造能力直接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