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是超光速旅行出去的弟弟,回來後比哥哥還年輕,這個思想實驗困難是在於沒有考慮加速、減速,這個變速過程,只去思考了已經處於超光速狀態之後,弟弟時間變慢,這個“勻速”時的情況。
其實廣義相對論就已經說得明明白白,參考系、參考系,考慮鐘慢尺縮問題的核心是參考系,變加速過程之中,弟弟超光速加速出去,時間是變慢了,但他不能一直處於光速狀態呀,他要回來就必須得減速,於是這麼一個減速過程中,他就把變慢的時間全還了回去,看起來就是“快速老化”。
然而實際上,人們真跨過光速門檻之後,發現這樣去研究考慮問題,就思想上有意思罷了,是個很有趣的腦力運動……真正處於光速狀態中的人,他們自己體感的客觀時間,並沒有覺得自己變快或者變慢了,自身固有的經驗、體驗,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在不被外界觀察到前,處於穩定狀態。
而所謂外界觀測,也就是宇宙正常的,無法超越光速的粒子,追上了減速下來的他們……這時就會出現很多理論描述的效應,不展開分析,直接說結論就是那人沒有變老也沒有變年輕,以整個宇宙為參考系,取宇宙大爆炸光錐為時間軸,這個時間軸上他們客觀“消失”了多長時間,實際經歷過的時間就是多長。
換句話說就是,你超光速旅行了36萬秒,那你實際經歷的時間就是36萬秒,沒有因為超過光速而變多或者變少,雙生子佯謬,從誕生開始就是“佯謬”,其原因就是如此,只是腦筋沒轉過彎的佯謬,並不是真正找到了個相對論裡的謬誤。
所以問題就來了,大宇宙時代裡,一次行星系短途內旅行就要萬多秒,這個效率,讓一切事情都會變得遙遠而不切實際,我用鐳射槍打你一槍,你有成千上萬秒的時間去躲閃,那什麼星球大戰都打不起來。
所以超光速最多行星系內旅行,空間是客觀實在,而且宇宙膨脹是超光速的,你速度再快,都會消耗自己的客觀時間,也就是浪費生命……那麼速度無限大呢?1秒就能跑1光年距離?銀河系直徑12萬光年,其中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行星系,有4光年,所以至少達到1秒1光年的程度,才能讓銀河系旅行變現實。
然而最基本的質能方程,E=mc^2,你現在速度不是簡單的c了,是c的平方,然後就根據錢德拉塞卡極限、奧本海默極限,大於7到2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就可以變成黑洞,於是就可以很簡單算出你超過多少倍光速,就能變成個“黑洞”,當年所謂的“黑洞武器”決戰兵器,差不多就是這種概念……至少每秒1光年的速度,在熱力學上已經並不是可以進行操作的範疇了。
所以要加入宇宙文明聯盟的行列,必須跨過的光速門檻,並不是說你擁有超光速巡航能力就可以了,而是要能進行宇宙級別的航行,突破宇宙空間本身超光速膨脹的界限,而要做到一點用到的就是統稱為“折躍”的空間移動技術。
跟“曲速”“曲率”等等超光速概念不同,折躍的本質是繞開“速度”這個概念本身,一些空間摺疊也是在摺疊了空間,但還是要在被摺疊了的空間中航行,本質上還是一種超光速。而折躍則是絕對靜止零速度,是一套複雜的物理過程,總之就是沒速度,自然就不存在速度上限了的意思了。
而至於最多七次就能折躍到任何目的地的說法,其實裡面有都市傳說的意味,之所以是七次,是因為傳說無論多薄的紙,只要第八次摺疊,其厚度就能超過目前宇宙的直徑,於是這個就被套到了對空間動手腳的折躍上面了……
然而實際是,由於量子的不確定性,大尺度空間並非靜止,折躍最終具體目的地,是絕對無法確定的,你只能在折躍完成後,成為了觀測者時說,“我就是要到這裡”。
而且對於現代技術來說,有很多手段可以把張紙折上超過8次,即使人類知識庫裡有最精準的解釋,但“七次折躍”的說法從古至今,依然經久不衰,可謂是都要變成了某種常識的都市傳說了。
其實當年地球上吉利斯世界紀錄裡,人們用各種技巧,就完成了一張紙的連續13次摺疊……
總之現在最快捷的宇宙旅行途徑就是這樣,要抵達生態星球,就得進行一道道換乘。對於沒有自己主力艦作戰體系的普通人,就得慢慢排隊去搭乘各種公共交通。而現在龍女觀月、奈琪姐妹三人,直接一戰鬥機駛入實驗室A機庫,完成了最後一段路程,從變形展開的駕駛艙裡飄飛出來,讓戰鬥機自律去停靠,而本人則往氣閘門飄去,準備進入有重力的生態區域。
宇宙是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