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提前部署
韃子一出聲東擊西,直接就偷襲了過來。
好在標兵營前軍左哨畢竟是總兵直屬標兵,面對這忽然的戰場變化,祖可法很快就只留下十名弓弩手防範對岸的韃子,其餘人則和朱信他們一道,迅速趕往韃子出沒的地方。
在路上,朱信向祖可法問道:“你們怎麼不調集幾門佛郎機炮過來?如果有火炮在手,找一處高地佈置,就能環視大淩河兩側,只要韃子敢有異動,幾炮轟過去就是了。”
“大人,火器營都被總兵官集中到了大淩河堡,畢竟那邊才是韃子渡河的首要選擇。在這邊也是為了防著韃子渡過搶回營寨,因此我們來的時候,也就帶了十杆鳥銃,至於佛郎機炮,咱們也根本沒得選擇!”祖可法苦笑道。
他當然也知道火器的威力,也聽過團山營的強大的火器裝備實力,甚至在剛見面的時候,他就對朱信以及朱信手下護衛人手一杆新式燧發槍的配置可謂是垂涎三尺。
可惜祖大壽是傳統的武將,遵循的都是傳統的戰鬥方式,雖然也非常重視火器裝備,但是和朱信那種人手一杆火器的“魔怔”程度相比,自然是相差甚遠。
“這樣吧,我也有打算在這裡駐兵,畢竟十八里墩也是我的地盤,我也會派出一哨人馬,在大淩河沿岸選擇幾處高地架設炮臺,你負責野豬墩和沿河的巡防,由我的人來負責替你們提供炮火支援。雖然你我不屬於同一營,但也都是大明的軍隊,都是為了打韃子,想必你義父還是不信任我的實力,這才派你們來防守,所以你大可不必擔心,有你們在,加上我們火力,韃子絕對無法渡河!”朱信笑道。
這只是他的第一步,從上回野豬林一戰,其實他就看中了這塊地方。
首先,這裡屬於大淩河堡的上游,從這裡到大淩河堡,也不過三、四十里地,如果幾年之後韃子進攻大淩河堡,這塊地方說不定就能成為牽制韃子的一處重要戰場。
其次,對於最為容易渡河的下游地段,韃子和明軍雙方,都把重兵集結在了大淩河堡,反而上游一帶卻成為了雙方的兵力空白地帶,只有少量的屯兵。
說起來,袁崇煥曾兩次修築大淩河堡,但皇太極都沒讓他修完。大淩河堡位於錦州以東三十餘里,處於大淩河下游西南岸,位置非常重要,是守衛錦州的重要防線。明軍若要固遼,就必修此城;而後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從袁崇煥時起,雙方對大小淩河二城爭奪就非常激烈,已是兩建兩拆。
朱信對於正史上,關於袁崇煥死後發生的大淩河之戰,還是十分有印象的。
孫承宗接任死去的袁崇煥督師薊遼,依然奉行著繼續加強寧錦防線,步步為營,積極防禦為主的戰略方案,力圖向錦州方向逐步推進,壓迫後金的戰略空間,畢竟在野戰無法與後金匹敵的情況下,堡壘戰術也不失為良策,而修築大淩河城就是以此戰略為基礎所做的決策。
當時的寧遠巡撫邱禾嘉提出了直取廣寧、義州、右屯三鎮的方案。但是身為督師的孫承宗卻並不完全同意他的策略,指出廣寧城早已被後金損壞不堪用,且廣寧距離錦州和大海兩百餘里。而義州地處偏西,離廣寧有一百二十里,距離過遠,無法聲援廣寧。
與其這樣,還不如先收復右屯,畢竟右屯背靠大海可依託海運,離明朝控制區更加接近,易於屯兵聚糧,以此為進攻發力點。可惜美中不足的是右屯城因為戰爭而破壞嚴重,需要重新修建才能恢復使用,為了防止後金軍在修築過程中前來襲擾,就一定要修築大、小淩河城,以連線松山、杏山、錦州等要塞,這樣才能完美地構築一條堡壘群。
大淩河堡在大淩河下游西南岸,位置非常重要,偏偏在修築大淩河堡的過程中,負責執行修築計劃的寧遠巡撫邱禾嘉違背孫承宗的命令,自作主張,將大淩河城和右屯城同時開工,分散了人力物力,導致了工期延誤。
面對明軍的重築,皇太極當然不能坐視,他立即徵調大軍,直接打響了大淩河之戰。並且皇太極這次發起的大淩河之戰,一改從前硬攻的戰法,採用圍城、和談、攻堅、打援相結合,發起了經典的圍城打援戰。皇太極命八旗將士環城挖了四道壕溝,並築起一道一丈多高的牆,將個小小大淩河城圍得如鐵桶一般,並不斷擊敗了各路援軍。
最終的結果就是,負責守城的祖大壽被迫投降,後金共俘獲明軍將領七十餘人,其中不少是高階將領,明軍經大淩河之戰,損失慘重,關外勁旅,幾乎喪失殆盡。而大淩河之戰產生的惡果,就是遼西走廊洞開,後金隨後不久就發動了松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