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何可綱、錦州總兵祖大壽、東江總兵毛文龍以及登萊總兵張可大這遼東督師下轄五大總兵平起平坐。
總兵官,在這個時代,可是不小的武官。
明朝的兵制承襲發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點,建立了衛所制度。從中央到地方的管轄秩序為五軍都督府、都司、衛所體系,也即五軍都督府和都司分別為中央和地方最高軍事機構,都司下轄衛所,各都司所率衛所隸屬於五軍都督府,而聽令於兵部。按照此軍事體制,五軍都督府每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各都司所設都指揮使即是地方上的最高軍事長官,但遇有戰爭,朝廷還要往下派遣總兵官,以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及公、侯、伯充任。
只是明朝立國之初的總兵,還不是一個有編制的職位,僅僅是在危難之中皇帝緊急派遣的大員。換言之,這個時期的總兵,一般在朝中擔任的是其它職位,只是臨危受命,成為總兵去帶兵打仗。
靖難之役時,朱允炆在緊急情況下,任命了自己的表哥李景隆為平燕將軍,充總兵官,前去討伐燕王朱棣,當時的李景隆,手上可是擁有60萬兵力,妥妥的實權大將。
不過此時的總兵一職,是遇有戰爭,朝廷才派遣總兵官臨時充任統兵大將。
到了明末時期,由於女真人的崛起,朝廷開始對鎮守邊疆一事引起重視,專門派了很多大員去坐鎮,而為了給這些在各地坐鎮的武將一個合法編制,總兵這個職位才正式出現。
此時的總兵,雖然沒有明初時期的總兵那麼權力大,但是也絕對都是當時武將中最出色的人,才有資格成為總兵的。
總兵當中的佼佼者,比如明末時期的李如松、戚繼光、吳三桂、祖大壽等人,在當年可都是九邊重鎮的總兵。
明末時期,全國共有二十多個總兵分散在各地坐鎮,單純從兵力上而言,一個總兵手上擁有的兵力,至少也是幾萬,多的可以達到十萬左右。這個時期的總兵,當然也是擁有很大實權的。
朱信取得如此不世之功,獲得崇禎重賞並拔擢為總兵,那可是為朱信他那武將之路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
“居然海已經下聖旨了!”朱信頓時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