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大生產
等朱信一行人回到團山堡,整個團山州早已經轟轟烈烈掀起了一場由朱信發起的生產運動。
在朱信離開的這段時間裡,劉波迅速開始招募軍隊,軍隊擴充的速度,簡直就是直線上漲。
畢竟,現在根本就不愁兵源,在團山州各地,朱信帶回來的遼東百姓,正愁著要怎麼謀生呢。
隨著朱信按照承諾,從團山州各地都撥出了不少官田,又劃出了不少荒田,然後提供生產資料生產工具,還額外發放安家費,以供這些遷移百姓開墾耕作。大概有五六萬的百姓,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當然,除此之外,團山州內的各地礦場、手工場和林場等等場礦,也因此得到了大量的勞動力,一時之間整個團山州的生產可謂是如火如荼。
朱信回來的這段時間,也在不斷地親自監督各項生產,特別是軍械的生產。
朱信為了提升他的燧發槍實力,已經透過找出各種歷史記載,將各種有用的槍械圖紙都重新進行了整理。
畢竟,以現在的燧發槍發展速度,要不了多久,估計半個大明的軍隊,都會裝備這種先進的燧發槍。
更何況,崇禎當初還專門下旨,要從朱信的兵工場那大量採購新式燧發槍,也就是說這樣一來,朱信原本的火器代差優勢,很快就會消失。
當然,這也是一筆非常大的買賣,至少在崇禎的“威逼”之下,朱信算是“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這筆交易。
按照朝廷的訂單,最快一個月之後,就要交給袁崇煥和錦衣衛五百杆,加上彈藥供給和各種配屬物資,總共費用達到了十萬兩銀子。
雖然花銷很貴,可朱信的這些武器,的確能夠起到提升戰鬥力的作用,崇禎也只好認了。
所以,要發展出更多更強更先前的火器,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這日,朱信來到城外的一處新建軍械工場,想要了解燧發槍的生產進度。
這時候,白老頭早已經在門外早早相迎,因為朱信之前提供的一張設計草圖,軍械工場已經鼓搗出了一個雛形。
“這把連珠火銃,正是按照將軍的圖紙,然後重新進行製作的。”
白老頭微微一笑,隨即就給朱信遞上了一把古怪的鳥銃。
這把連珠火銃的核心設計,就是彈丸和火藥分開的雙彈倉系統,在火器發展史上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兩套彈倉分別安置在槍托內,出口位置則是一個“可旋轉的圓形機輪”,用於向槍管內裝填彈丸和火藥。
《閱微草堂筆記》曾經記載“機輪開閉,其機有二”。
其實,款連發槍,朱信也不過是在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火器製造大師戴梓,曾經制造過一種可儲彈28發的連珠槍的基礎上,外加結合了歐洲和北美在17世紀後期到18世紀中期曾一度相當流行的一款連發燧發槍,也就是歐洲的“洛倫佐尼式燧發槍”,在英國和美國又被稱為“庫克森燧發槍”。
射擊操作是這樣的:
裝填時首先將槍口朝上,將旋轉機輪左側的一個長操作杆拉到最大位置,使機輪中的兩個空腔分別對準彈丸倉和火藥倉。然後反轉燧發槍讓槍口朝下,讓彈丸和火藥分別落入兩個空腔。
隨後,在槍口保持向下的情況下,操作杆完全向前推動,將彈丸和火藥依次輸送到槍膛,完成武器的裝填。隨後就可以扣動扳機,讓燧石激發開火,然後再重複上述的裝填動作。如果洛倫佐尼式槍的裝填系統不出現故障,那麼就能實現很高的射擊速度,這在18世紀早期的燧發槍時代是相當厲害的。
而清朝戴梓連珠槍,實際僅被記載於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後世的所有猜測都來自此書。
據《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九記載,紀曉嵐與戴梓後人戴遂堂交談時瞭解到:“少時見先人造一鳥銃,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牝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按照這些記載,和總結出來的圖紙,“戴梓連珠槍”實際是一種帶有彈倉的後膛燧發槍,並不算是半自動步槍,所謂“機關槍”其實只是說機關巧妙罷了。
朱信拿起那杆新槍,隨即就開始把玩起來。
“注意,裝填時首先將槍口朝上,將旋轉機輪左側的一個長操作杆拉到最大位置,使機輪中的兩個空腔分別對準彈丸倉和火藥倉。然後反轉燧發槍讓槍口朝下,讓彈丸和火藥分別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