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要是李年免費給人診脈看病,那肯定會有人為了佔便宜,三天兩頭就往這兒跑,沒病也來湊個熱鬧,就當是看個新鮮。
古代鬧災荒的時候,官府開倉放糧,還特意往救濟粥里加點石子啥的髒東西,為啥呢?就是因為只有那些真餓急眼的災民才會吃,普通人為了面子,就不會來吃了,這樣就能避免那些家裡有糧食的人也來蹭飯。
這道理都是相通的。
最好的行善方式,不是毫無條件地免費付出,而是得讓接受幫助的人付出一點他們能承受的代價,這樣既能得到所需的幫助,又不會養成佔便宜的壞毛病,這才是最理想的行善。
郭大爺走南闖北這麼多年,什麼樣的人沒見過,對人性那是相當瞭解。
所以他特意問李年收費的事兒,可沒想到,李年考慮得比他還周全。
他想到的,李年都想到了,甚至想得更細緻。
郭大爺看著眼前的李年,心裡不禁感嘆,越發覺得這個年輕人不簡單。
就連沈老,也對李年另眼相看了。
畢竟沈老做了一輩子醫生,對這些事兒的體會比郭大爺更深。
郭大爺點點頭,既然李年心裡有數,也就沒再多說什麼。
“行了,咱們開始吧,現在就可以行針了嗎?”
“不著急,我再給您把把脈,做個全面檢查,您跟我來。”李年一邊說著,一邊領著郭大爺往檢查室走去,沈老也跟在後面。
他得仔細觀察,看看李年到底有沒有真本事。
要是李年只是徒有虛名,他可不會給李年行針的機會,畢竟針灸要是操作不當,那可是會出人命的。
不過,沈老註定要被李年一次又一次地驚豔到了。
李年隨著郭大爺和沈老走進檢查室後,便有條不紊地開始為郭大爺進行全方位的身體檢查。
他先是伸出手指,穩穩地搭在郭大爺的手腕上,專注地診起脈來,同時還不時向郭大爺詢問著各種病症相關的問題,眼神中滿是認真。
不僅如此,他還細緻地對郭大爺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檢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反映健康狀況的細節。
每問一個問題,沈老在一旁瞧著,眼神裡的凝重之色便越發濃重。
沈老驚訝地發現,這個看似年輕的李年,絕非那種徒有其表之人。
且看他診脈時的方法、擺出的姿勢,甚至連診脈持續的時間,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再看他檢查身體的手法,專業而嫻熟,提出的問題更是精準到位,盡顯高明與老練。
若不是看著李年這張年輕的臉龐,沈老簡直要以為此刻為郭大爺檢查的,是一位經驗豐富、醫術精湛的資深老中醫。
李年整個檢查過程,嚴謹細緻,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一絲一毫的差錯或疏忽。
在沈老看來,就算自己親自為郭大爺做檢查,所能做到的也不過如此。
經過這一番全面檢查,李年對郭大爺身體狀況的瞭解程度,已然絲毫不亞於自己了。
更讓沈老感到震撼不已的是,李年在檢查過程中,嘴裡不時冒出一個個專業至極的醫學術語,其中甚至還有許多出自各種古代醫書的話語。
這些可不是僅僅靠死記硬背醫書就能說得出來的。
要知道,對於這些術語,不僅得牢牢記住,更要深入透徹地理解其含義,並且能夠將它們融會貫通,運用到實際的診斷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病症準確地表達出來。
而要想達到這樣的水平,沒有熟讀近百本醫書,那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沈老不禁回想起自己年輕時,第一次嘗試在診斷時準確運用這些術語的情景,那時候他都已經三十歲了,可說起這些術語來,還磕磕巴巴的,時不時就會出現錯誤。
想到這兒,沈老對李年的醫術已然不再有多少懷疑。
至少從理論知識這方面來看,這個年輕人那是相當紮實,甚至可以說,沈老都動了收他為徒的心思,覺得李年這孩子是個難得的好苗子。
李年完成檢查後,微笑著對郭大爺說了句:“您稍等會兒。”便轉身走出了檢查室。
其實,檢查室裡就備有行針所需的金針和消毒酒精,他特意出來,心裡明白得很,那個沈老是專門來考察他醫術本領的,在行針之前,肯定得和沈老私下交流一番。
果不其然,李年剛一出門,就聽到郭大爺壓低聲音急切地問道:“咋樣?這小夥子靠不靠譜?”沈老白了郭大爺一眼,輕聲說道:“你小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