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亦銘等三人共同喝了一杯團圓酒之後片刻,交談間,懷素鼻間就襲來一股芳香,循香覓源,只見家丁端著三碗香氣怡人的米飯上來。
看著眼前香氣濃郁,飯粒修長晶瑩,飯色透亮、泛著油光的米飯,懷素陶醉其中。先前飲酒有些遲鈍的嗅覺和味覺瞬間喚醒!
懷素感嘆,不愧是零陵首富啊,周叔家連米飯都這麼香。一邊感嘆,一邊身手敏捷的夾了臘肉冬筍,和著米飯吃了起來。
此時,懷素的口腔裡,充斥著臘肉的肉香、冬筍的清香、米飯的醇香,還有殘留唇角的酒香,各種香味交錯更替,又互為融合,味蕾開始超負荷運轉,有些應接不暇了。
風捲殘雲的吃完一大碗米飯,懷素對著周亦銘道:“周叔這菜好,酒好,飯好,人更好!懷素可常叨擾了!”
周亦銘暗喜,常來可不叨擾,就怕你不來,吃點喝點事小,懷素的書法常人可求之不得喲。忙回道:“懷素賢侄,你我叔侄相稱,就是一家人,叔這兒,就是你的家,隨時歡迎你回家。”
懷素聽後開心的像孩子般笑了,其實啊,懷素就是一個孩子,只是過早的經歷社會,成熟了而已。
這時,周亦帆吃完飯告辭離去,周亦銘和懷素就移步書房喝茶敘話。
懷素心念飯香,便問周亦銘道:“周叔,今晚吃的米飯真香,可有出處?”
周亦銘答道:“此米喚作神農絲苗,因其外觀品質美觀亮麗,米粒細長苗條、晶瑩潔白、米泛絲光;又因其為神農氏從山間嘗百草發現而引種民間,大家就稱呼此米為神農絲苗。”
周亦銘喝了口茶,停頓了一下,繼續道:“此米老百姓又叫清水稻,須山間清泉澆灌,方得濃郁香氣,若是用河水澆灌,外觀和口感相差不大,香氣便淡了許多。所以老百姓又給其取名清水稻。”
懷素暗自心喜,如此說來,綠天庵自留的五十畝稻田也可以種清水稻啊!完全符合種植清水稻的標準喲。
於是懷素忙問:“此清水稻現種於何處,我綠天庵腳下的稻田可否合適種清水稻?”
周亦銘答道:“此清水稻種於冉溪(後柳宗元改名愚溪)源頭一個名叫大沽源的莊園,此莊園也是我的產業。”周亦銘笑了笑繼續“大沽源是一股從巖洞中流出的清泉,水流大,水質清澈見底,飲之甘甜,四季恆溫。無論是種植水稻,還是瓜果,都比其它區域的種植的,口感要好很多。”
“至於綠天庵腳下的稻田,也是有岩石的山中湧出的泉水,水質應該類似,我想可以試種一下。到時我給你準備種子就是,賢侄放心。”
懷素聞言,心中歡喜,想到以後可以經常吃到芳香濃郁的神農絲苗米,那滋味,妙不可言啊!
看懷素開心的樣子,周亦銘又說道:“關於這個神農絲苗米,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故事呢。”
懷素一聽說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少年的獵奇心頓時被勾了起來,雙眼泛起了求知的欲光。
周亦銘心想,你今天給了叔幾重驚喜。來而不往非禮也,叔也還你幾個,喝了一口茶潤了潤喉嚨,開始講起了故事。
遠古中華民族創始人炎帝,即神農氏。種五穀,以為民食;製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嘗百草,以醫民恙;織麻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儲民用;削桐為琴,以怡民情;首闢市場,以利民生;剡木為矢,以安民居。完成了從遊牧到定居,從漁獵到田耕的歷史轉變。
有一天,神農氏來到嶺南蒼梧之地(包括道州和零陵),他遍嘗百草,當他深入一座大山之後,發現這裡不僅風景優美,動植物種類繁多,自然景觀和季節也變化多端。在山嶺的西邊,崇山峻嶺中,他發現了一塊寬闊盆地。盆地內有一清溪,清溪旁邊,有一塊平緩的坡地,長滿了一種齊膝高的金黃色的植物,金黃的果實沉甸甸的因壓彎而垂下。走近後,就聞到了葉香和果實的香味。神農氏摘下幾粒果實放進嘴裡,咀嚼了幾下,頓覺滿嘴芬香,吐掉外殼,又咀嚼了一會,頓時口舌生津,不由自主的嚥了下去。不由得又摘了些吃了,竟然有一種飽腹感,體力也充沛了。憑神農氏多年的經驗,此種植物如推而廣之,必可惠澤蒼生。這時,一隻鳥兒也來覓食,吃過後還“搗谷搗谷”的叫,於是,神農氏就將此種植物命名為稻穀,並就地觀察稻穀生長和培育之法。然後在蒼梧之地廣教民眾種植稻穀,
種植過程中,神農氏發現,無論是谷種發芽、生根、發苗、長葉、抽穗,還是成谷、剝殼搗米、煮飯,全程芬香。煮出的米飯,醇香撲鼻,柔韌軟綿,有嚼勁,入口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