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
許攸,字子遠,南陽人氏,與黃忠亦是同鄉。他早年號稱“奔走之友”,曾與人密謀廢除漢靈帝。後來,他早早投身袁紹帳下,成為袁紹的得力謀士。在官渡之戰中,他的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他因此背袁投曹,併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大敗於官渡之戰。後來,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卻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口出狂言,終因觸怒曹操而被許褚斬殺。
可以說,許攸僅憑一條計策,便決定了北方的歸屬。三國時期的三場大火——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讓周瑜、陸遜、等人大放異彩。而主導官渡大火的許攸雖然後來死於曹操之手,但從能力上來說他並不弱於後兩者!
在給眾諸侯戴上一頂高帽之後,許攸繼續侃侃而談:“故而,強攻汜水關,實為下策,乃萬般無奈之舉。在下心中,尚有一計。”
此時,一旁的袁術急切地喊道:“計將安出?不要賣關子了,速速道來!”許攸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說道:“後將軍莫急,且聽某細細道來。”
張固注視著配合默契的二人,並不急於行動,只是靜靜地觀賞著他們略顯拙劣的表演。畢竟,昨日郭嘉已然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料想他們所謂的計策,應該便是如同郭嘉所言,不過是分兵之策罷了。
果然,許攸手指邊上的輿圖,邊指邊說道:“汜水關又名虎牢關,為天下雄關,不可強攻。因此,我們可分兵出擊,一路前往轘轅關,牽制其守軍;一路留守汜水關,與董卓周旋。而最為關鍵的殺手鐧,則是第三支軍隊,這支軍隊將渡河攻打河內郡,一路向西挺進。攻下河內郡的溫縣後,再南渡大河,直取孟津。一旦孟津被攻下,洛陽必將無險可守。”
許攸轉過身來,繼續說道:“據探子來報,董卓大軍已集結於汜水關,轘轅關則有五萬兵馬駐守,統兵之人為董賊女婿牛輔。洛陽則有董卓之弟董旻領兵五萬,徐榮統兵三萬於汜水關,轘轅關背後亦能隨時接應各方。可以說,其他地方守軍並不多,河內郡並無董賊兵馬,應當易於攻取。”
言罷,許攸看向在座的眾諸侯,說道:“諸位,只要洛陽震動,那董卓還能安然坐鎮汜水關嗎?他必然會後撤救援洛陽。屆時,我們再一鼓作氣,汜水關與轘轅關便唾手可得,我等便可三路大軍揮師洛陽,迎奉天子了!”
張固心中明瞭,自己恐怕正如郭嘉所言,將要前往轘轅關了。
此時,袁紹站起身來,威嚴地釋出軍令:“傳我軍令,令長沙太守孫堅為先鋒,後將軍袁術、冀州刺史韓馥、我之部屬文丑、許攸以及山陽太守袁遺,各領本部軍馬,渡過大河,攻打河東。令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陳留太守張邈,各領本部軍馬,揮師轘轅關。”
“剩餘人馬,包括曹操、鮑忠、孔伷、王匡、馬騰、劉岱、陶謙、孔融、喬瑁,隨本盟主繼續威脅汜水關,牽制董卓大軍!各部須依令行事,有違者軍法處置!”
眾諸侯雖然心中不滿,但又沒借口反對,只能紛紛拱手應諾。張固見狀,剛準備離去,卻被張超和張邈攔了下來。
張超和張邈攔下張固,張邈見張固一臉疑惑,便拉著他的手,邊走邊說道:“安定莫急,別說話。先隨我回營,伯父與你父有事和你商議,此間人多口雜,不便細說。”
張固只能跟隨二人身後,向陳留軍大營走去……
不多時,三人匆匆趕回陳留軍營地,進入大帳。不等張固坐下,張超便先開口說道:“兒子啊,咱們家族的情況你也知道。自從你伯父出任陳留太守之後,我們便離開了壽張,被安排在雍丘籠城居住。如今族中盡是老弱婦孺,需要一人前往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