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聞言,嘆了口氣,頹然坐下,倒了杯酒,一飲而盡。他問道:“張兄既不考慮後世之事,那依你之見,自己當下又該做些什麼呢?”張固略作思索,答道:“首先,要打壓世家。世家勢力龐大,百姓難以出頭。然而,若要打壓世家,又有誰願意助我取天下呢?這真是一個難題!思來想去,只能待取天下後再開始打壓世家。現在,也只能做些準備工作了。”
郭嘉追問道:“那該如何打壓世家?又該如何準備呢?”張固道:“可改舉孝廉之推薦製為科舉制,讓有才能之人透過考試進入官場。”張固深知,隋朝在世家勢力最為強盛之時,開創了科舉制度。
這一制度雖然初衷是為了拉攏地主階級和庶族地主階級來對抗世家大族,但客觀上也為寒門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機會。雖然當時的“寒門”指的是地主階級,而非底層百姓,但這一制度畢竟為寒門子弟開啟了一扇通往官場的大門。嚴格來說,張固也屬於寒門之列,而袁紹的袁家才是真正的世家大族。
所以,隋朝統治者試圖以科舉制度為紐帶,拉攏地主階層,用以抗衡處於鼎盛時期的世家大族。然而,科舉制度的命脈仍牢牢掌控在世家之手。
那些出身名門望族的世家子弟,猶如被命運眷顧的寵兒,輕而易舉地便能被選拔為上品,官運亨通;而庶族寒門出身的人們,則如同被命運遺棄的孤兒,只能無奈地被歸為下品,做著微不足道的小官。這一現象,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畸形社會結構。
對於出身底層的百姓而言,科舉之路彷彿是一道高不可攀的天梯,除了極少數幸運兒能夠鯉魚躍龍門,大部分人只能望洋興嘆,年年名落孫山。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一個名叫黃巢的人出現。他在科舉多次落榜後,憤然寫下那首激昂的《不第後賦菊》,才為底層百姓帶來了一絲曙光。
隨後,地主階層逐漸嶄露頭角,開始取代世家的地位。然而,科舉制度卻又被皇權所掌控,地主階層也只能在土地上尋找發展的機會。直到這時,底層百姓才終於看到了做官的曙光。然而,當他們透過科舉踏上仕途後,卻又紛紛轉化為新的地主階級,繼續著兼併土地的遊戲。
回首世家最鼎盛的時期,武則天這位獨一無二的女性皇帝,儘管在法理上受到了諸多限制,卻仍敢於打壓最大的世家——李唐皇室,以及關隴門閥。那麼,對於張固而言,他又有何理由不敢有所作為呢?
對於張固而言,此時的世家正處於發展階段,遠未達到其巔峰時期。例如,五姓七大家中的范陽盧氏,其開創者盧植、盧毓父子,盧植已罷官歸隱,而盧毓還只是個八歲的孩子。隴西李氏雖然尊李廣為祖先,但其真正崛起卻是在東晉時期。
唐朝皇室自稱起源於隴西李氏,而趙郡李氏則在西晉時期嶄露頭角。清河與博陵兩個崔氏也是後來才逐漸嶄露頭角,清河崔氏雖然現在有崔琰、崔林兩人名聲在外,但在當時仍是小族。太原王氏則起勢於魏晉時期。
而在東漢末年,頂級世家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地位顯赫;弘農楊氏,代表人物太尉楊彪、楊修父子,權傾一時;潁川荀氏,更是人才輩出,荀彧、荀攸、荀堪等荀氏八龍,以及潁川陳氏的代表人物陳寔、陳紀、陳諶、陳群等,都是當時的風雲人物。最後,還有那場群雄逐鹿中的最終贏家——河內司馬氏,司馬八達更是名震天下。
然而,這些世家在後世卻逐漸沒落。如果張固想要統一天下,那麼這些世家勢力中的大部分都將成為他的敵人。因此,張固認為,自己現在從源頭打壓世家與統一天下並不矛盾。
真正令張固感到頭疼的,其實是潁川士族這股力量。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大多出自潁川,曹操手下的謀士團幾乎就是由潁川天團組成的。如果張固一開始就表明對世家的敵意,那麼潁川謀士很可能就會與他擦肩而過。這正是張固感到頭疼的地方。不過,如果能夠得到郭嘉這樣的頂級謀士,那麼也足以抵得上潁川其他的人才了。而且,張固深知,潁川謀士團中也有出身底層之人,如戲志才、徐庶等。
此時,郭嘉卻突然開口問道:“科舉?何為科舉?”郭嘉的聲音打斷了張固的思緒。聽見郭嘉的提問,張固回答道:“我們大漢朝,提拔民間人才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到武帝時期,根據董仲舒的建議,詔令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後來兩科逐漸合併為一科,稱為‘孝廉’。這便是孝廉制,也叫察舉制。此外,‘秀才’也是察舉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
郭嘉點頭表示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