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建都之所。更有潼關、函谷關之天險作為屏障。昔日大秦便是憑藉此地,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況且,主公在長安經營多年,基礎雄厚。如此一來,既可以避開關東賊軍之鋒芒,又可以憑藉天險據守。此外,丞相難道未曾聽聞那首童謠嗎?”
董卓聞言,心中湧起一股疑惑,連忙追問道:“童謠?什麼童謠?”
李儒緩緩吟道:“‘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丞相可曾聽聞?”
董卓聞言,眉頭緊鎖,連聲問道:“這是何意?究竟是何意?”
李儒解釋道:“‘西頭一個漢’指的是高祖劉邦建都長安,傳位十二帝。‘東頭一個漢’則是指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亦傳位十二帝。此乃天道輪迴,命中註定。丞相唯有遷都回長安,方可化險為夷,無憂無慮啊!”
董卓聽完李儒的解釋,頓時哈哈大笑起來,連聲道:“若非文優提醒,本相還悟不出其中深意啊!童謠寓意天意,此乃天數使然。好!即刻星夜回師洛陽,商議遷都之事!”
然而,李儒卻連忙勸阻道:“且慢,丞相。汜水關下尚有袁紹領兵在此。若是我等貿然撤退,敵人前來追擊,必將陷入潰敗之境。屆時,還如何從容遷都?此事還需從長計議,細細謀劃才是。”
董卓聞言,一拍大腿,急切地問道:“那依文優之見,該當如何是好?”
李儒沉吟片刻,說道:“主公,此次遷都,速度必須要快。不論是皇帝還是大臣,皆需用兵脅迫,一併擄走。主公可星夜啟程返回洛陽。至於汜水關,可留李傕、郭汜領兵二萬先行固守三日,而後撤退。再令溫候呂布領兵一萬,在路上設伏。若是敵人追擊,伏兵盡出,必可大敗敵軍。如此安排,至少可為我等爭取五日時間。至於轘轅關那邊,亦可如法炮製。”
董卓聞言,沉思片刻後說道:“汜水關如此安排,本相無異議。可是轘轅關那邊,只有牛輔二將駐守。據探馬稟報,轘轅關那邊是張固和公孫瓚領兵。前番大戰,你也親眼所見,張固手下有黃忠這等猛將,還有使雙戟的勇士。公孫瓚手下亦有黑臉使長矛、紅臉使大刀之人,皆是勇猛無比。本相擔心牛輔難以抵擋。這樣吧,命楊奉、張濟領本部將士前往虎牢相助,文優以為如何?”
李儒聞言,躬身行禮道:“丞相深謀遠慮,令人敬佩。不論是楊奉手下的徐晃,還是張濟的侄兒張繡,皆是勇猛過人。不過,為保萬無一失,在下建議再遣溫候手下張遼、高順前往助戰。如此安排,必定能讓敵人望風而逃,我軍則可從容遷都。”
“就依文優之見!”董卓聞言大喜,隨即大喝一聲,“來人,為本相著甲!撤兵回師洛陽,共商遷都大計!”
話音剛落,便有傳令兵騎上戰馬,如離弦之箭般奔赴各營傳達命令。一時間,汜水關內如同煮沸的開水般喧囂起來,將士們紛紛收拾行裝,準備撤離。
……
在與公孫瓚的那場紛爭過後的次日清晨,張固便攜著黃忠與郭嘉,踏上了前往公孫瓚大營的征途。而趙雲,則被張固安排在了自家大營,靜候佳音。
沿途之上,郭嘉的目光始終閃爍著好奇的光芒,他終是忍不住向張固發問:“主公,嘉心中有一疑惑,一直難以釋懷,還望主公能夠指點迷津。”
張固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抹狡黠:“哦?能讓奉孝心生疑慮之事,想來必定非同小可。說來聽聽,我亦很想聽聽你的見解。”
郭嘉聞言,沉吟片刻,隨後緩緩開口:“在嘉看來,公孫瓚此人雖然野心勃勃,但才疏學淺,難成大器。主公也曾提及,若北方得以統一,其主必非公孫瓚無疑。由此觀之,將來我們與公孫瓚之間的交集,似乎已屈指可數。然而,主公今日卻為何還要屈尊前往,試圖與公孫瓚化解干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