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色,反而斜視了他一眼,語氣中帶著幾分深沉與淡然:“子孝,靠著前番刺殺董賊和釋出討董檄文,該有的名聲我已經有了。各路諸侯雖各懷心思,但討伐之旗已舉起。只要組成聯軍,這促成聯軍的功勞就繞不開曹孟德。”
說到這裡,曹操頓了一頓,目光變得深邃而複雜:“至於那盟主之位,哼,不過是個虛名罷了。若是不讓與袁紹,恐怕袁紹不會同意會盟。如果袁紹不來,冀州韓馥、南陽袁術,還有袁遺等等都不會來。袁紹此人空有其表,不足為慮。盟主之位讓與他又如何?”
曹操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種超然物外的豁達與深謀遠慮,這讓曹仁不禁陷入了沉思。他緊握著劍柄的手不自覺地加大了力度。
曹操見狀,目光變得更加深邃:“子孝你要知道,董卓禍亂朝綱,漢室不振,已經是事實。此番有許多諸侯都是借討伐之名,行逐鹿中原之實。我們不僅要看到眼前的勝利,更要看到未來的局勢變化。”
說到這裡,曹操的目光彷彿穿透了時空的阻隔,看到了那即將到來的烽火連天、群雄逐鹿的壯闊場面。他的語氣也變得更加堅定與果決:“我們要在這場亂世中立足,就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堅定的決心。不僅要打敗董卓,更要在這場亂世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王者!”
記住,漢室能救便救,若是不能,呵呵,這逐鹿中原,鹿死誰手還猶未可知啊!”曹仁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堅毅:“兄長所言極是,小弟願為兄長前驅,蕩平奸佞,共圖大業!”言罷,二人相視一笑。
在渤海通往陳留道路上,袁紹統帥著三萬大軍,氣勢如虹。他頭戴赤色兜鍪,身披紅綠相間的華麗鎧甲,騎在高大的戰馬上,顯得格外威嚴。他的身旁,緊跟著一位文士許攸。許攸,這位曾與袁紹、曹操並稱為“奔走之友”的智者,此刻正低聲與袁紹交談。
“主公,此次聯軍盟主之位,必然是您的囊中之物。”許攸的聲音中帶著幾分自信與諂媚,“只需稍加留意曹孟德與袁公路二人即可。”
袁紹聞言,卻並未露出喜色,反而冷哼一聲:“哼,若不是劉伯安(劉虞)的阻撓,我何須與這兩人爭鋒?打贏了董卓又如何?功勞還不是眾人瓜分?盟主之位,又有何益?”
言及此處,袁紹的眼中閃過一絲陰鷙:“若是劉虞能聽我的勸告,自立為帝,那我便是從龍之功,四世三公之家,豈不就能變成五世三公?劉虞的血統純正,品行無雙,正是帝位的最佳選擇。可是他卻拒絕我的提議,真是爛泥扶不上牆!”
袁紹又道“至於盟主之位,曹阿瞞不必在意,想來他也不敢和我爭。至於袁公路,哼,他也絕對爭不過我。”袁紹自信滿滿,然而,自信背後卻隱藏著對現狀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渴望。
許攸,這位智謀深遠的謀士,看出了袁紹的心思,提出了一個既能制約他人,又能壯大自身的計策。“主公可以幫袁公路爭到糧草官的位置,用糧草來制約那些出風頭的諸侯,讓他們和董卓兩敗俱傷,到時候得利的不就是主公了嗎?”許攸的話,如同一劑強心針,讓袁紹眼前一亮。
然而,袁紹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他渴望的是獨佔一方,而非僅僅在諸侯中爭得一席之地。當許攸提及北平太守公孫瓚對冀州虎視眈眈時,袁紹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
“子遠,計將安出?”袁紹急切地問道。許攸微微一笑,道出了一個既能借刀殺人,又能獨佔冀州的妙計。他建議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涉中,既不答應也不拒絕瓜分冀州的要求。
給公孫瓚一種錯覺,讓他們誤以為袁紹有意聯手。而實際上,袁紹卻在暗中等待公孫瓚出兵,消耗冀州的力量。等到韓馥向袁紹求援之時。便可以鳩佔鵲巢。
袁紹聽後一掃劉虞帶來的不快,哈哈大笑“哈哈哈哈,妙啊,子遠計策真是妙啊。”
就這樣天下暗流湧動,時間也步入190年正月。一個大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