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前助陣,恐怕也會難逃典韋的鋒芒,瞬間斃命。
與此同時,劉繇部將們目睹這一幕,皆鴉雀無聲,震驚不已。唯有張英身旁的一名小將低聲說道:“此人真乃猛將也!於將軍死在他的手下,並不冤枉。”張英聽後,怒不可遏,質問小將道:“你說什麼?”
小將見狀,並未回答。張英更加憤怒,手指小將,厲聲道:“你敢前去出戰嗎?若不敢,就不要再多言!”
年輕將領高聲宣示:“我豈會退縮?待我斬將,賞賜之類,你得加錢!”言罷,小將驅策戰馬,揮舞大刀,毅然決然地衝向戰場。
與此同時,典韋已返回本陣,眼見又有一員敵將上前挑戰,正欲再度挺身而出,卻被趙雲溫和地勸阻:“典將軍,您已立下赫赫戰功,此人就交由我來應對,可好?”
典韋聞言,憨態可掬地笑道:“子龍很少開口求人。既然開口,此人自然歸你!”
隨即,趙雲躍上戰馬,挺槍而出,銀槍猶如蛟龍出海,閃爍著凜冽寒光,徑直朝那年輕將領疾馳而去。
趙雲策馬疾馳,銀槍舞動,猶如游龍戲水,氣勢磅礴地撲向小將。小將毫不畏懼,大刀揮舞,威風凜凜,兩騎瞬間交匯,槍影與刀光交織在一起,發出震耳欲聾的金屬碰撞聲。
趙雲猛然一轉銀槍,槍尖劃破長空,帶起一股凌厲的勁風,直逼小將咽喉。小將將大刀一橫,擋住了這一擊,但槍尖的餘勁仍令他大驚失色,急忙後撤,而趙雲則如影隨形,長槍如影,直指其胸口。
小將揮刀磕開長槍,隨即展開反擊,大刀揮舞之下劃出一道璀璨的銀弧,直劈趙雲肋下。趙雲眼疾手快,抽槍挑開刀鋒,化解了這一攻勢。
小將見狀不甘示弱,抬刀直劈趙雲腦門,趙雲側身一閃,避開刀鋒。隨即長槍以一個刁鑽的角度直刺其面門。年輕將領反應迅速,翻轉刀杆,用刀面擋住了槍尖的攻擊。
兩人錯馬而過,這小將喃喃自語:“沒想到這人如此厲害,這場戰鬥,真是虧大了。下次出陣,得讓他們加錢才行!”
言罷,他連忙策馬反擊,大刀上下翻飛,攻勢凌厲。趙雲則以靈動的槍法應對,槍影如織,時而刺出,時而收回,兩人你來我往,鬥得難解難分。
就在這時,只見趙雲銀槍一震,槍尖宛若靈蛇吐信,疾刺小將心窩。小將大刀猛然揮劈,將槍尖震得偏離軌跡,反手再次橫劈,刀鋒攜著狂風呼嘯,直取趙雲肩頭。
趙雲身形微側後仰,躲開刀鋒。隨即長槍如影隨形,瞬間劃過一道銀色閃電,槍尖在小將胸前留下一抹淺痕。小將渾然不懼,冷哼一聲,大刀舞動,猶如猛虎下山,氣勢恢宏,震撼人心。
戰鬥已經持續百餘回合,場上大戰的兩人皆已汗流浹背,但二人鬥志依然昂揚,戰意愈發濃烈。
戰鬥繼續,兩人再戰一百回合,仍舊難分勝負。周圍觀戰的將士無不目瞪口呆,驚歎於這場精彩絕倫的對決。
張固目睹此景,不禁眉頭緊鎖。劉繇麾下竟藏有如此悍將?難道是太史慈?可又不太像,張固記得太史慈善用長槍。而這人是用刀的。甚至其刀法已經快要與黃忠、關羽持平了!
除非……張固靈光一閃,腦海中浮現出一個驚人的可能!
那位在神亭嶺上僅現一面的曲阿小將!他曾以一己之力,力敵程普、黃蓋、陳武、韓當、蔣欽、周泰等十二員大將,勇猛無比。倘若真是此人,那他能與趙雲平分秋色,便也合情合理了。只可惜,《三國演義》中對他僅是寥寥數語。這位神秘小將,究竟姓甚名誰,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那邊的激戰仍舊如火如荼,猛然間,趙雲策馬挺槍,朗聲道:“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鏖戰良久,汝是何人?報上名來!”
小將聞言,高聲應答:“吾乃丁修,字叔治!軍中好友給我取了個外號叫加錢居士。趙子龍,你的槍法——真乃出神入化,流暢無比。怎麼說呢,用兩個字形容——很潤!”
……
(關於曲阿小將的設定,請看作者說。寫了很長一段話,就不在正文裡水字數了,不喜勿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