臃腫的運輸船緩慢地在牽引光束的輔助下進入星港軌道。高聳的解除安裝塔吊快速將可拆卸貨艙更換,新的貨艙剛剛嵌入聯結器,運輸船也完成了燃料柱更換,立刻在牽引光束的輔助下進入躍遷軌道。
除了位於星區首都星意斯的星系終端可以給出星系內確切的運輸船數目,沒人知道到底有多少民營或軍用運輸船往返在星系內。
每一地球分鐘,從那座現有帝國科技還無法建造的網道內,潮水般的船隻運載著從太陽系製造的部件,從其他世界運來的資源到達人馬座星系內。
這些船隻血液般維持著整座星系高速的恢復工作。
來自帝國宰相陳煜的命令,人馬座必須在一個地區月內將星系基礎防禦能力恢復到戰爭水平。
“星盟是一個鬆散的宗教集結體,它們信奉的神明就像它們的聯盟一樣可笑。”
宰相在會議上說道。
“由背叛者,偷竊者組成的聯盟。星盟所信仰的神明,在上一個紀元被它們從背後狠狠地捅了一刀,在迫害中退回到銀河邊緣的祖地。
它們佔據了古人類締造的星際聯邦,用保護聯邦的武器屠殺著反對者,並將曾經供奉的神明掩蓋成創造那些半身不遂先知的母神。”
毫無疑問,帝國與星盟之間不會有和平。
當帝國逼退星盟的試探艦隊後,殖民艦隊立刻發現了那些古人類遺留的各種東西。
大到環繞著星系的防禦工事殘骸,小到地下那些土著種族使用生活品上的古老文字。
帝國驚喜之餘立刻開始考古與利用工作,在殘骸上盡力榨出能夠利用的一切。
於此同時,第一批殖民人員也在宜居星球上開墾出自己的家園。
每個星球的地形與生物不同,在使族的剿殺下,這裡的人類幾乎有數百年沒有進行星球間的直接聯絡了。
殖民辦只能根據每個星球反抗力量構建的防禦設施朝下挖,沿用戰時建築模式構造深入地下的巢穴結構。
高強度合金應用到地表防禦工事上,在星球軌道上,人們只能看到被全息迷彩掩蓋的細密壕溝體系。
撤去掩護,地面上露出宛如大腦紋路般複雜的戰壕體系與無數武器的第一道防線。
深埋在地下的城市由數十座巨型核子反應爐提供能源,而且部分條件允許的星球甚至裝備了實驗性的反物質反應爐。
這些能源心臟可以保證星球本身的護盾系統抵擋住宰相提供的模擬資料所展現的殲星火力打擊。
在能源耗盡前,護盾下的星球不會變成熾熱的玻璃。
星球本身有著環繞近地軌道的星環帶。但這些主要為艦隊建設的大型人造天體並沒有強大的戰爭效用,面對靈活的星盟艦隊,帝國定義上將這些建築視為可拋棄的阻礙。
隨時可以引爆的星環只是減緩星盟腳步的小把戲,真正牽制星盟的是星球上那些口徑巨大的磁軌炮。
這些純粹動能的武器可以將炮彈加速到幾乎亞光速的地步極大地破壞戰艦護盾。魔法的確是奇妙的,在能量的應用下基礎當的物理法則顯得無力而柔弱。
星盟將被最大程度地限制住艦船的機動性,就像風帆時代的戰爭,艦船難以直接對抗全副武裝的堡壘,只能派遣地面部隊發起進攻。
每顆星球都將是放血的刀子,一點點地將星盟拖入消耗戰中。
在地表工事下,城市被建造成分層設計的豎列結構。每一層都是有五百米高的人造生態空間。
每一層都有獨立的生態系統,將層級間劃分出不同種族間的適宜生存空間。
寬闊的空間內強制規定了人口總量,保證層內綜合資源能夠讓每一個居民過上愜意的生活。
按照帝國的規劃,每一個二等帝國公民家庭都應擁有最低一平方公頃的私有空間作為家庭自由處置的生存場所。
在這個空間內,公民除了製造限制類武器和違背公約的事,可以完全利用空間幹任何事。
在學校學習的各種知識都能在此處施展,當然了,這片空間給到公民手上時基本就就是合金地板與隔斷用的聚合物圍牆。
公民要在層內基礎設施建設中出力作為信用點來源或是其他營生來換取各種資源填充空間。
比如最基本的泥土,一信用點可以換來一噸標準泥土,額定了含有各種物質總量的人造土壤。
帝國是個講付出和收穫的社會,只要你產生了價值,就一定會有回報,這是帝國公約的精神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