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長地說道:“乾兒,你今日在朝堂上提出的那個提議雖說不錯,但你要知道,這官場之事錯綜複雜,並非僅僅依靠一道簡單的詔令就能徹底改變現狀,達到理想的效果。”
李承乾乖巧地跟在李世民身旁,亦步亦趨,他抬起頭,眼神清澈而堅定地說道:“父皇,兒臣明白。兒臣只是見父皇為此事憂心忡忡、煩惱不已,一時心急,便脫口而出了那個想法,若有不當之處,還望父皇恕罪。”
李世民微微露出一絲笑意,那笑容中飽含著對李治的慈愛與欣慰:“你有這份為父分憂的心意,朕已經很是欣慰了。你且靜下心來好好想想,若你是那些官員中的一員,為何會如此熱衷於揭發瑣碎之事呢?”
李承乾聽聞父皇的問題,微微低下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片刻之後,他抬起頭,緩緩說道:“父皇,兒臣仔細思量後,覺得或許有兩種緣由。其一,可能是為了博取名聲,他們妄圖透過揭發他人的瑣事,讓陛下與同僚們都誤以為自己勤於政務,對朝廷之事極為上心;其二,或許是與他人有著私人恩怨,想借此難得的機會,不動聲色地打壓對方,以洩私憤。”
李世民輕輕地伸出手,拍了拍李承乾的肩膀,那動作輕柔而充滿鼓勵:“不錯,乾兒,你能想到這些,足以說明你對人性的複雜與官場的微妙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洞察與理解。”
過了幾日,又有大臣呈上了一份上書。李世民特意吩咐人將李承乾一同叫來,一同檢視這份上書的內容。只見那上書之人洋洋灑灑寫了滿滿數頁紙張,可仔細一瞧,其中大部分內容竟然還是在絮絮叨叨地訴說一些官員的生活瑣事,諸如某官員在自家府中宴客時菜餚過於奢華鋪張,某官員出行時儀仗隊伍莫名其妙地多了幾人之類的無聊之事。
李世民的臉色瞬間陰沉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天空,他憤怒地將上書狠狠地扔到一旁,大聲說道:“朕的朝堂之上,難道竟無一件真正值得商議的大事可論嗎?此人真是愚蠢糊塗到了極點,簡直是在浪費朕的時間與精力。”
李承乾見狀,趕忙上前說道:“父皇,看來這之前的詔令還未能讓眾人徹底警醒。兒臣覺得,父皇不妨在朝堂之上公開嚴厲斥責此類上書之人,以儆效尤,讓其他官員都能引以為戒。”
李世民微微點頭,神色凝重地說道:“朕會慎重考慮你的建議。不過,朕也有所顧慮,若是斥責過於嚴苛,恐怕會讓一些本就膽小怕事的官員從此噤若寒蟬,不敢再上書言事,如此一來,豈不是堵塞了朕好不容易開闢的直言之路?”
李承乾略微思索了一下,眼神中閃過一絲睿智的光芒,說道:“父皇,兒臣以為,可在斥責的同時,大力鼓勵官員們積極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比如如何切實有效地改善民生、如何巧妙合理地加強軍事防禦、如何繁榮昌盛地推廣文化教育等等。這樣一來,既能巧妙地避免他們繼續說些無用之事,又能充分地廣開言路,讓朝堂之上充滿真知灼見。”
李世民看著李承乾,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猶如一位藝術家看到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乾兒,你的想法愈發成熟穩重、周全細緻了。”
在後續的朝堂議事之中,李世民當著群臣的面,表情嚴肅而莊重地宣讀了對那名上書瑣碎之事官員的嚴厲斥責,並且著重強調了上書的重點應當是關乎國家命運、百姓福祉的大事要事。與此同時,他也滿懷期待地鼓勵群臣積極踴躍地建言獻策,齊心協力為大唐的長遠發展出謀劃策。
有一位大臣深思熟慮後,挺身而出,提出了興修水利之事,他言辭懇切地闡述道,興修水利工程可極大地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從而顯著提高糧食產量,為大唐的繁榮穩定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李世民聽後,頻頻點頭表示認可,當即下令讓大臣們詳細商議具體的實施方案。李承乾在一旁全神貫注地認真聽著,他的心中也在暗自思考著水利之事對於大唐而言究竟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棘手的問題。
議事結束之後,李承乾恭敬地對李世民說:“父皇,兒臣覺得興修水利著實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千秋大業,但在動工之前,必須充分考慮各地的地形地貌差異與水源分佈情況,絕不可盲目草率地動工,否則一旦出現差池,不僅會勞民傷財,還可能引發一系列難以預料的嚴重後果。”
李世民看著李承乾,眼神中滿是讚許與欣慰:“乾兒,你能想到這些關鍵的細節之處,實在是難能可貴。朕已經安排相關大臣前往各地仔細勘察情況,定會慎之又慎地行事,確保萬無一失。”
隨著時間的悄然流逝,朝堂之上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