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微微點頭,心中對李治的回答頗為滿意。他站起身來,踱步走到窗前,目光透過窗戶,望向窗外那庭院中的景色。庭院中,花朵嬌豔欲滴,綠草如茵,微風拂過,花枝輕搖,綠草搖曳,一片生機盎然。李世民若有所思地說道:“治兒,你身為皇子,日後所要承擔的責任重如泰山。如今你能領悟《孝經》要義,朕深感欣慰。但你需知曉,這僅僅是你學習之路的開端。你還需廣泛涉獵更多的經史子集,深入探究其中的奧秘,透徹瞭解治國理政的精髓與門道。朕衷心期望你能成長為一個既有高尚德行,又具非凡智慧的皇子,將來無論是輔佐兄長治理國家,還是就藩後為大唐的黎民百姓謀求福祉,都能夠不辱使命,不負朕望。”
李治亦走到窗前,靜靜地站在父皇身旁。他學著父皇的樣子,目光隨著李世民的視線望向遠方,眼神堅定而明亮,擲地有聲地說:“父皇,兒臣定當竭盡全力,努力學習,絕不辜負父皇的殷切期望。兒臣在學習之餘,亦常常悉心觀察宮中諸事。兒臣見父皇處理政務之時公正嚴明,賞罰分明,令兒臣深感欽佩。兒臣亦渴望學習如何才能做一個明辨是非、洞察善惡的人,如何巧妙運用大唐的律法,使其如同堅固的盾牌,更好地保障百姓的安居樂業,護佑大唐的太平盛世。”
李世民聽了,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笑著伸出手,輕輕拍了拍李治的肩膀,打趣道:“你這孩子,年紀尚小,考慮之事竟如此周全。這宮中之事猶如一團亂麻,複雜多變,暗藏玄機,你能有此敏銳的觀察力,著實很不錯。不過此刻,你的首要且緊要的任務依舊是好好讀書,不斷增長自己的見識與學識。朕自會為你精心安排更多的良師益友,助你在學海中乘風破浪,更上一層樓。”
李治心中滿是對父皇的感激之情,他真誠地說道:“多謝父皇關愛。兒臣尚有一事,心中疑惑不解,想請教父皇。這《孝經》中所講的孝道,在面對國家大義之時,又該如何抉擇呢?比如,倘若有外敵入侵,兒臣是應當先盡孝於父母,陪伴在他們身邊,還是應當先盡忠於國家,奔赴戰場奮勇殺敵呢?”
李世民微微一愣,他未曾料到李治會提出如此深刻且尖銳的問題。他微微皺眉,陷入沉思,片刻之後,神色嚴肅地說道:“治兒,在朕看來,國家大義與孝道實則並非相互矛盾、水火不容。當外敵悍然入侵,為君者理應挺身而出,帶領萬千臣民奮起抵抗,浴血奮戰。此乃為了守護大唐的錦繡山河,保護無數家庭的安寧與幸福。而每一位大唐的臣民,自然也包括你,都應當毫不猶豫地將國家的安危置於首位。因為唯有國家太平昌盛,百姓方能安居樂業,父母才能真正安享晚年。從這個層面而言,這亦是一種更為廣義、更為深沉的孝,是對天下所有父母的大孝。”
李治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緩緩說道:“兒臣明白了,父皇。就如同古時的那些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和平與安寧,毅然決然地舍小家為大家,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英勇行為,實則也是在以一種獨特而偉大的方式踐行孝道,只不過這種孝的境界更為宏大,胸懷更為寬廣。”
李世民滿意地點頭稱讚:“正是如此。治兒,你能如此深入地思考問題,這足以表明你對學問並非囫圇吞棗,而是真正用心去領悟,去探究其中的深刻內涵與精髓。”
這時,一旁侍奉的太監輕聲說道:“陛下,蕭德言大人求見,說是前來向陛下彙報晉王殿下的學業情況。”
李世民微微抬頭,說道:“宣他進來。”
蕭德言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書房,行禮之後,李世民微笑著說道:“蕭愛卿,朕剛剛考問了治兒關於《孝經》的要義,他的回答讓朕頗為滿意。這可都離不開你的悉心教導啊。”
蕭德言恭敬地回應道:“陛下,晉王殿下聰慧過人,且學習態度極為刻苦認真,對書中道理的領悟更是深刻透徹。這亦是殿下自身不懈努力的成果。”
李治轉身面向蕭德言,感激地說道:“先生,若不是您的耐心講解與精心教誨,兒臣恐難以對《孝經》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先生的每一句教誨,兒臣都銘記於心,不敢忘懷。”
蕭德言看著李治,眼中滿是讚許與期待,笑著說:“殿下謙遜好學,才思敏捷,日後必成大器。陛下,臣以為,可在今後的課業安排中,逐漸引入一些歷史典故,讓殿下能更好地從古人的經驗教訓中汲取智慧的養分,為日後治理國家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點頭稱是:“蕭愛卿所言極是。朕亦期望治兒能多瞭解些歷史,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之理,明得失之道。”
在之後的日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