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皇帝此時面臨著如此危急的局面,毫無執政能力的他莫名其妙地接了班,自然也是束手無策。
幸而遇上李綱這樣的能臣良將,並且納貢交錢方能逼得金人退兵。
“靖康之時,李卿身居何位?”
趙構冷不丁的朝著一旁候著的李光問道。
“回官家話,彼時臣為符寶郎一職!”李光回稟道!
“此乃要職,掌管寶璽,亦掌金銀等牌。”
趙構見狀冷不丁的瞅了李光一眼,靖康之時李光雖說職位不高,卻也是能夠出入宮城之人。
“彼時臣微不足道,雖有心卻無力矣!”
李光嘆了聲氣說道,雖然靖康之時大多數朝臣都極力抗金,奈何朝堂之上難以形成統一。
靖康皇帝剛剛被扶上位,便是猶猶豫豫,懦弱不堪。
靖康二年,金國揮師再次南下,直接圍攻都城開封。
懦弱無能的靖康皇帝竟然排擠走了主戰派李綱。
並且為旁門左道所迷惑,居然重用妖人郭京使用妖法退敵。
面對著軍國大事,如此兒戲,可見當時朝堂已然是無可救藥。
“韓卿彼時可是北道都總管趙野帳下前軍統制?”
趙構對於李光所講的不置可否,轉而朝著韓世忠問道。
“回稟官家,正是如此!”
韓世忠一臉驚訝的望著趙構,沒想到官家竟然對於自己的履歷如此熟悉。
“兩位愛卿靖康之時乃是一文一武,雖有心憂國卻無從下手。可知這靖康之變究竟是何緣由而致?”
趙構在這空空蕩蕩的太廟之中,雖說物是人非,卻難免有些觸景生情。
只不過這靖康之變所造成的後果,讓自己一力承擔。
眼下的大宋在自己的帶領之下,已然走出了困境,並且完全有實力實現歷代君王所未能完成的大一統之願。
然而痛定思痛,對於當初亡國之緣由,他還是想要聽聽臣子們的想法。
只有將這些東西刨根問底,方能警醒後人。
“啊,這……”
韓李二人沒想到官家竟然會問如此敏感的問題,一時之間也不知從何說起。
這事要往根上刨,可是要上溯到太祖皇帝。
因而兩人有些猶豫,不知如何應對。
“今日這太廟之中,朕便是要追問祖宗,大宋該何去何從?但說無妨!”
趙構對於太祖創下的基業,自然是希望能夠萬古長青。
然而歷代君王之中,無論是國策還是治國,皆會有失偏頗。
因而趙構也是無需要過多顧忌,在太廟之中將這些都說給歷代君王聽聽。
“臣以為,當初太祖重文抑武之策雖好,然不合時宜!”
李光到底是個直性子,並沒有太多的鋪墊便說了起來。
“如何不合時宜?”
“太祖立國之時強敵環伺,且唐末藩鎮作亂,抑武本就是為保全國本。然一味抑武則難以武力難以保國,靖康之變便是抑武之因果!”
李光覺得造成靖康之變的根本就是重文抑武造成的,過於抑制武力和武將則難以與強敵對峙。
確實抑武讓大宋幾乎沒有發生地方的動亂,皆因為這樣的國策使然。
無論是地方暴亂、還是武將叛亂都在這樣的國策下沒有爆發的可能性,從而保障了大宋的鞏固和安穩。
然而也會造成內政無憂而外戰則難勝的局面,一旦遇到真正的強敵必定難以抗衡。
“官家之前所言文武並重才是平衡之策,文武之道本就是一張一弛,不必過分厚此薄彼!平衡之策方可行穩致遠,方可長治久安!”李光繼續說道。
他此刻明白,官家今日在這太廟之中與臣子們論道,便是要破除祖宗之法的權威。
這也是官家讓他們在太廟說這些的緣由之所在。
那便是官家並非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是藉助臣子的口,當著祖宗的牌位,闡明自己治理的理念,從而得以能夠昭告世人。
雖然會和歷代君王的治國理政會有很大不同,但這些都是必須要推行下去的。
“李相言之有理,臣以為靖康之變還有乃是朝綱不振之故,故而可稱之為三冗而兩積!”
韓世忠見狀也趕緊跟著李光的話說出了憋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看法。
他明白這是自己代替武將或者朝臣直言的機會,並且這樣的場合官家必定不會怪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