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圍城打援戰法,本就是中原王朝奉為經典的戰法。
這樣的戰法,本可以在大宋的連年征戰中使用,然而並沒有得到極大的使用。
究其原因還是大宋外戰的諸多因素影響,這樣的因素便是導致以往屢戰屢敗的敗因。
當初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征戰幽州伐遼失敗後,也引起了大宋對於外戰的思考。
可以說整個朝堂對於為什麼會失敗,還是會有很多的反省。
但是外戰的屢戰屢敗,也讓太宗徹底對收復幽雲十六州失去了信心。
並且中原歷代王朝以武力為主的朝堂策略開始被質疑,朝堂尚武的意識也被逐漸消解。
因而自宋太宗以後,後面的幾代大宋君王,用的都是被動且消極的防禦戰略。
雖說神宗和哲宗等等都對西夏出兵,但並沒有完全改變被動消極的防禦。
正是當初大宋是沒有拿下幽雲十六州,因而在面對遼國的威脅時,完全沒有任何防線可以阻擋遼國南下。
因此大宋的這種被動消極防禦便只能靠大量的軍隊來支撐信心。
使得大宋不得不在河北和山西大量囤積軍隊來應對和防禦遼國,以及在開封囤積大量的禁軍來拱衛東京。
甚至在西夏崛起後,又不得不在陝西囤積大量邊軍來抵禦西夏。
並且大宋當初還有個問題,那便是募兵制!
募兵制?
相較於前朝的府兵制而言,募兵制在大宋也使得軍力有大幅的下降。
大宋在太祖趙匡胤建立初期之時,就面臨著極其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
土地的兼併使得許多農民面臨無田可種的局面。
所以大宋也是用了募兵制,將農民招募到軍隊之中,從而可以解決大量農民就業吃飯問題。
然而募兵就意味需要朝廷提供大量的軍餉來支撐起這個戰爭機器。
可是大宋雖然富庶,財政的收入是有限的。
加之大宋的人口不斷增加,禁軍等等軍隊不斷膨脹,使得軍餉的費用非常巨大。
再加上連年征戰的失利,還要給遼國、西夏、金國大量的歲幣,導致朝廷財政極度虧空。
這樣一來,分到每個兵士頭上的錢糧財物便是越來越少。
這也同樣是大宋軍隊兵士素質越來越低,軍務軍械越來越差的原因。
為了養活這些軍隊,大宋的稅收也是極高的,最終還是將這些壓力全部壓在民眾的頭上。
用司馬光的話來說就是“刻剝之法本朝皆被,財用羨溢百倍於前”,導致大宋農民暴動不斷,使得盜賊遍地。
這些對於岳飛而言,都是完完全全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當初的一腔熱血不但沒有得到回報,甚至差點坑害自己。
畢竟他自己只是一介武將,並沒有能夠改變大宋的局面。
然而眼下的大宋,不是太宗時期的大宋,更不是徽宗時期的大宋。
無論是岳飛手上的雄兵,還是良將,以及大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的決心,都使得這場幽州之戰沒有任何懸念。
只不過站在岳飛的角度,需要一個更加穩健的勝利,畢竟當初的大宋有過太多的功虧一簣。
“末將以為帥爺之法頗有道理,幽州守軍不過十萬,必定堅守待援。如若能夠清除四周關隘,則可一邊圍城一邊打援!”
韓常到底是跟隨完顏宗弼征戰多年的老將,對於金軍的戰法和策略都非常瞭解。
幽州對於金國而言本就是最後一道核心屏障,固守待援的戰法也肯定會要實施。
以目前岳飛手上的大軍數量,完全可以分兵幾處而迂迴包抄,從而對幽州援軍實施打擊。
圍點打援這樣穩打穩紮的戰法,可以保證宋軍能夠利用優勢一點點吃掉金軍。
只是這樣的戰法需要時間和耐心,更需要敏銳的捕捉到戰機。
“眼下幽州周邊之居庸關、古北口以及漁洋關等等關隘須完全攻佔,從而方能對幽州完全包圍。”
張憲在一旁說道,對於幽州附近的這些關隘,眾人其實心中都非常清楚。
一旦能夠攻佔並扼守住,那麼不但能夠對幽州形成合圍,還能對於攻城大軍起到保護作用。
既然幽州是此戰的核心,那麼清除幽州周邊所有的障礙必定是岳飛要做的第一步。
這一步一旦完成,那麼幽州的守軍便無法與關隘形成呼應,便只能成為一支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