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李顯忠的一番言論倒是頗有底氣。
“李帥所言非虛,況且鐵鷂子人數較少,不過西夏軍的三板斧而已!”
韓世忠在一旁也幫著李顯忠說著,與西夏交戰多年對於鐵鷂子的戰力他還是非常瞭解。
鐵鷂子甲具精良,以西夏之國力難以大量裝備
。因而鐵鷂子總數不過三千人,共分為十隊,皆由党項羌貴族豪酋子弟和親信組成。
鐵鷂子在出徵前,馬背上的騎兵便用鉸鏈連在馬鞍上,從而讓騎兵與戰馬牢牢繫結在一起。
即使騎兵戰死,仍然騎在戰馬上賓士。
而若是戰馬倒下,這個騎手也基本無法生還。
可見鐵鷂子本身就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法,完全就是不顧生死的搏殺。
韓世忠口中的西夏軍三板斧便是與敵軍對戰之時的三輪衝擊戰法。
西夏軍一般分為:生擒軍、撞鐘郎、鐵鷂子、步跋子、潑喜軍等等。
在以往西夏對大宋的大戰中,西夏軍往往有三輪衝擊:鐵鷂子、強弩兵和步跋子,鐵鷂子便是首當其衝。
第一輪鐵鷂子作為重灌騎兵突入陣中,首先衝殺擊潰。
第二輪西夏的強弩兵便使用神臂弓等遠距攻擊武器進行一番射殺。
緊接著就是西夏軍的精銳步兵步跋子進行最後一輪攻擊。
可以說西夏軍的三輪衝擊只要抵抗住第一輪,那麼基本上第二輪和第三輪便很難奏效。
“韓樞相不愧是行家,末將欽佩之至!”
李顯忠到底是個玲瓏八面的通透之人,見著韓世忠在幫著自己說話,趕緊也是投桃報李的回應道。
以神武軍十萬之眾,單獨拿出三千兵馬和鐵鷂子對戰亦不落下風。
兩人這樣的一唱一和也是為了寬官家的心,同時也能夠讓朝廷堅定滅夏之心。
“西夏軍善於設伏,當初好水川之戰李帥可引以為鑑。”
韓世忠語重心長的對著李顯忠說道,此時他最為擔憂的便是其手握重兵而驕縱。
他對於西夏軍善打伏擊的戰法非常熟悉,自然也會要有所提醒。
當初李元昊率西夏軍馬十萬餘人萬興兵犯宋,直抵好水川地區。
李元昊為發揮騎兵優勢和地形優勢,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西夏軍馬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一帶誘宋軍入伏。
誘導任福大軍進入伏擊圈,從而得以居高臨下,左右夾擊,宋軍最終以大敗收場。
因而西夏軍往往能夠利用好人數,做到集中兵力合圍。
便是如同孫子兵法中“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備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敵則能避之”的戰術。
“多謝樞相指點!”
李顯忠雖然對於西夏非常熟悉,但對於韓世忠的提醒還是非常認同。
說到底韓世忠久經戰陣,無論是戰功還是戰績都是非常出眾,這一點李顯忠也是心服口服。
“西夏此戰李卿有何整體戰略?”
對於李顯忠的才幹,趙構心中非常認同。
但是到底還是缺乏大戰歷練,不比岳飛和韓世忠等等這幫久歷戰陣的名將。
因而趙構心中總覺得還是有些不夠穩妥。
“臣此去西夏有三不,還請官家和樞相指正!”
李顯忠其實非常清楚官家和韓世忠的意思,顯然還是對自己不太放心。
畢竟大宋苦心打造的這十萬鐵騎,積攢下來不容易,可要是揮霍起來便只需要一戰。
“有何三不?”韓世忠問道。
李顯忠的這句話倒是引起了韓世忠的極大興趣,大戰在即他需要的便是統兵將帥能夠有這樣的思考和方略。
“窮寇不追,不知不進,久戰不打!”
從李顯忠的話語之中可以看出是做了非常深刻的思考。
或許也是他自己對西夏的瞭解而做出的策略。
窮寇不追便使得自己不會被敵軍所誘惑,從而不會輕易的鑽進西夏人的伏擊圈中。
至少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李顯忠已然瞭解西夏人憑藉地形和騎兵戰法的精髓。
一旦伏擊戰打不起來,單純的比拼陣地戰,十萬鐵騎的神武軍自然如同砍瓜切菜一般的剁掉西夏軍馬。
而對於不太瞭解的地形和地域,那便是不知不熟的地方。
只有提前對於地形地域做了充分了解,並且有探馬能夠及時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