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軍之事!
在趙構的謀劃方略裡面,軍務與政事是並駕齊驅不可偏廢的。
而軍務的謀劃裡面,京湖、江淮和川陝的三線防守是重中之重,其次便是重建神武軍,最後的一環就是水軍之事。
大宋的水軍要說源頭還得是承襲於周世宗柴榮,當時後周國力鼎盛,大有覬覦南唐而一統天下之志。
南唐當時地處江南,為了更好的對付南唐,柴榮在汴京挖湖而訓練水軍。
只不過還沒一統便撒手人寰,宋太祖趙匡胤繼承了對水軍重視和這樣的訓練模式,最終在滅亡南唐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到了宋太宗時期,甚至有利用水軍透過大運河直撲幽州的計劃,只不過因為戰事不利而放棄。
後來數代皇帝不太重視水軍,從而造成大宋水軍武備鬆弛,成了若有若無的擺設。
南渡之後,大江大河的天然優勢造就了大宋水軍的覺醒,數度在抗金之戰中發揮作用,最著名的便是黃天蕩大捷。
正是因為黃天蕩大捷,讓大宋上下看到了金人的短板和自己的優勢,才更加有壯大水軍的慾望。
金人畢竟來自北方,或許善於騎射,或許善於突防,但一旦遇到水網也會是一籌莫展,甚至還會有很大的恐懼感。
而眼下大宋兵馬常駐南方,對於水有種天然的親切感,利用水軍去防守和突擊金軍,對於大宋而言就是揚長避短。
但是眼下大宋各軍皆有水軍,號令很難一統,指揮自然也就很難統一。
於是造成在大戰之時,各軍水軍各自為戰,難以對金人形成合力。
更為重要的是,眼下大宋水軍只是遊走在江湖之間,還並沒有在外海作戰之經驗。
因此趙構此時更大的構想便是打造一支能夠橫行江河湖海的大宋水軍,並且這支水軍直接聽命於朝廷,從而做到號令一統。
一旦有了強大的水軍作為支撐,無論橫行在大江之中的防守,還是將來遠涉重洋的遠征,都將是北伐一統的重要力量。
建康行宮。
雖為南唐舊時宮殿,歷經多年飽經滄桑卻也難掩王者之氣。
建康城位於大江之側,依山傍水地勢險峻,本可作為大宋之防在,奈何過於靠近前線。
此時的行宮之中,趙構與劉錡、李寶以及虞允文等人正在醞釀著軍務大事,氛圍輕鬆異常且君臣一團和氣。
“李卿,朕提前召你來建康,可知何事?”趙構端坐在龍椅之上,和顏悅色的對著李寶說道。
其實對於如何與臣子相處,趙構早已是駕輕就熟。
越是對於這類低階的武官,越需要用鼓勵與和善的口吻待之,因為二者之間相距甚遠,這樣的談話方式,更容易拉近君臣之間的距離。
“回官家話,臣不知召回建康是為何故。臣不過是個粗鄙武官,只知聽奉朝廷和官家指令!”
李寶有些怯怯的說道,畢竟他這樣級別的武官很難有機會如此近距離和官家接觸,心中難免有些膽怯。
“樞密使韓世忠向朕推薦於你,其認為你是百年難遇之水軍將領。而水軍正是我大宋軍務之弱項,你以為如何?”
趙構並不急於想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想先聽聽李寶的看法。
“啊,這…… 此事事關國家大計,臣不敢胡亂言語!”
自從有了岳飛冤屈入獄一案,岳家軍上下都似乎謹慎,一旦遇到朝廷大事或者朝堂政事,都會謹小慎微的迴避。
李寶自然也不例外,雖然自己是岳家軍水軍統制官,但關乎大宋水軍的評論也不是他這個低階武官能夠隨意評價的。
何況言多必失,一旦有那句話說得不對那便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
“李卿無需介懷,今日不過是君臣幾人閒敘而已,簡單議一議,做不得數,儘可暢所欲言。”
趙構見李寶有些顧慮,轉念一想也很正常,反而是一上來就侃侃而談的更讓人難以信任。
在趙構看來,這樣型別衝殺在一線的武官的話很有代表性,言語之中都會反饋前線的問題,沒有朝堂文臣的言語那般拿捏和揣摩。
“啊,既然官家發話,那臣斗膽一言。眼下我大宋水軍軍力尚可,戰力恐有不足!”
李寶小心翼翼的說道,畢竟是的直爽人,見官家如此有誠意,自然也就願意敞開心扉。
只不過說一句看一步,步步為贏的去說,自然不會出什麼大錯。
“何為軍力尚可?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