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檢驗?
怎麼檢驗這個想法能不能在實戰中得以運用,並能夠服務於實戰,確實是問題根源之所在。
“臣以為木製骨架先行以桐油塗抹曬制,爾後再行塗抹厚厚的油漆,再將牛皮蒙皮,這樣一來基本上可防敵人之火箭攻擊。”
“至於戰車之靈活性,可以參照指南車之齒輪結構,儘量減少整車重量利於輕便。臣可將自己所思所想畫於圖紙之上,與能工巧匠們商議,多嘗試多試驗,便可打造出可供實戰的戰車。”
一說到自己拿手的如意戰車,魏勝侃侃而談,說的是頭頭是道。
其實對於官家的擔憂他自己也深思熟慮過。
木製戰車最大的問題便是怕火,而這個問題雖然有困擾,但是對於總結前人的智慧去解決並不難。
至於戰車的靈活性,無論是依據指南車的齒輪技術還是記裡鼓車的精妙構造,都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現在的問題主要是要把懂得類似技巧的能工巧匠們集中到一起,多嘗試幾次,多試驗幾番,肯定能夠開發出較為滿意且能夠適應北伐大業的戰車出來。
“若依魏卿之見,將來北伐我大宋需要多少此類戰車?”
趙構問完了技術問題,又問道了一個數量的實際問題。
對於他而言,這型別車大概需要多少,怎麼配備,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問題。
“臣以為,我川陝諸軍和江淮諸軍因為地形之原因,配備此類戰車恐難以完成較大的功效。”
“京湖諸軍為中路之主力,且面對的都是平原作戰,非常適合此類戰車的戰法運用和地形要求。臣斗膽認為如意戰車三百輛,炮車九十輛,組成三個戰車營。足夠應付中路之敵。”
魏勝其實對於怎麼部署早有打算,並且所說的不無道理。
川陝區域既有高山與盆地,還有高原和山丘,非常不利於戰車的行進和戰法運用。
而江淮區域則因為水網密佈,同樣不利於戰車的戰發和行進。
只有岳家軍所處的京湖區域,大部分都是平原區域,偶有高山但不會阻擋,自然是非常適合戰車的作戰。
對於趙構所言的部署數量,如意戰車與炮車形成三比一的搭配,按照一百輛如意戰車搭配三十輛炮車的組合,魏勝所言便可以組成三個戰車營。
如果將這三個戰車營部署在岳飛不同的部隊之中,則可以對抗京湖不同方向的敵軍。
無論是進攻或者防守都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既然魏卿志在如此,那朕沒有不允之理由,定當全力支援。兵部與軍器所也要盡全力支援。集中相關的能工巧匠與魏卿一道,儘快製造出能夠適應北境地形作戰的戰車。朕對此可是抱有很高期望,希望魏卿切莫讓朕失望。”
“北伐之事不能靠某個人或者某支軍隊,也不能只靠某個兵種或者某種軍器,一定是各個方面各個兵種配合完成。正所謂見微知著,做事必定要有點點滴滴的滴水穿石之功,各位愛卿切莫勿以善小而不為。”
趙構對於魏勝的這番想法非常肯定,自然是大力支援。
在他看來,北伐確實是個系統的工程,不能光靠某個人或者某支軍隊,只有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完成北伐大業。
“既然如此,朕看魏勝、孟安、邵宏淵三人可為武舉前三。其餘參與殿試的武舉皆可授武進士。所有入圍殿試的武舉子必須進入武學,以名師授課三月。學成之後可授武將之銜,魏勝三月之後可入軍器所,孟安與邵宏淵可回原軍中,其餘諸將各自回各自軍中歷練。兵部與吏部須對位觀察,時刻掌握武舉們的歷練與進步狀況。”
“另外樞密院與兵部須加大武學授課師資,對於武舉以及青年將領可輪番進入武學面授三到六個月。”
趙構的這番話算是把殿試的名次定了個基調,同時也讓參加殿試的武舉子們能夠進入武學系統的學習一番。
武學本來和太學類似,可以說是朝廷之中培養武將的最高學府。
趙構的本意也是希望年輕武將們不僅僅能夠在戰場上廝殺得到戰爭經驗,也能夠進入武學在兵書和戰法中得到系統的理論提升。
將所有的年輕武將全部進入武學輪訓一番,對於這樣的培養武將的方式,趙構認為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的武將可能從募兵開始就在軍中服役,對於兵法理論也許知之甚少。
雖然打仗或許不需要過於的文化功底,但對於逐漸領兵甚至指揮千軍萬馬的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