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哥哥,這個叫做‘顯微鏡’的儀器,好神奇……”
這時候的古羅帝國,在醫學上還停留在“古希臘醫學”的程度,即認為人體內的四種元液:血液、粘液(痰)、黃膽液和黑膽液決定著人體的健康與否,四種元液一旦失衡,便導致疫病的產生。
醫生對病人施治,即是恢復四種元液在體內的平衡,達到康復的目的。
古羅帝國人認為組成人體的固體部分如肌肉和骨骼等,與疾病的關係不大……所以治療疾病主要是透過放血。
這樣的醫學自然是沒有任何任何借鑑的價值的,真正值得學習運用的是近現代的“科學方法論”。
西方國家的學者在否定並且摒棄了古希臘醫學之後,以還原論觀點來研究人體的生理現象與病理現象的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一門以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全新的醫學體系,這一門全新的醫學體系就是在葉羽的前世,國人常說的“西醫”。
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以組織胚胎學、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中醫學則以藏象生理學、經絡腧穴學作為基礎學科。
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是近代時期的學者在否定並且摒棄了古希臘醫學之後,以還原論觀點來研究人體的生理現象與病理現象的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一門醫學體系。
而中醫學,則是古代和現代的中國學者以整體觀思想來研究人體的生理現象與病理現象的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一門醫學體系。
以感冒為例,西醫師會分辨究竟是病毒性或是細菌性的感染,會鑑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是合併肺炎;但這些診斷對中醫師而言,卻不是最重要的。以中醫的觀點,需要分辨的是,這是屬於風寒或風熱;若屬風寒則又辨屬於太陽病、陽明病或少陽病;屬風熱則辨別病邪在衛氣營血的哪個階段等。
一些中醫學家認為,中醫學的價值之一在於方劑,藥方是醫者的經驗結晶。中醫學本身發展的過程即是實驗的醫學,尤其是經過無數的醫家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來的臨床人體實驗反覆使用,證實實際有效而被記載流傳下來的經方、時方等。直接面對疾病,掌握主證,選擇對證的方劑進行加減,不拘泥於理論,以治療疾病,這是中醫精髓辨證論治的本來面目。
作為這個時代中醫學的頂尖人物之一,馮書雁在醫道上的天賦很高,不止望聞問切和藥草識別,連一些在現代都很難處理的疑難雜症她都能夠對症下藥開出方子,藉由脈象及病人服藥後症狀的變化等來判斷療效,調整藥材的配比,讓病人好好調理,病情也就日漸好轉。
中醫診斷疾病是依望聞問切的結果來辨病及辨證,但也有隻辨病不辨證,或只辨證不辨病的情況,具體還是要依據病人吃下第一劑藥之後所展現出的情況進行綜合判斷。
然而,在某天葉羽和李曉玉拌嘴,偶然提到“血液迴圈”、“氧氣”、“致癌”之類的說法時,馮書雁有種被雷當頭劈中的感覺。
儘管李曉玉和葉羽的聊天內容大多數人都不甚瞭解,連插嘴的餘地都沒有,其他妻子聽過之後大都一笑置之不去理會,反正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們兩個自然會解釋給其他人聽。
但馮書雁就是對這幾句話上了心,在內心中翻來覆去地琢磨,最後忍不住找上了葉羽,想要得到一個答案。
“人沒有呼吸就會死”,但是因為空氣之中蘊含著一種名叫“氧氣”的成分。
原來血液的執行有著特定的規律,肺將氧氣吸入,經由血液運送到四肢。
原來引起疾病的不是“氣”,而是一種叫做“菌”的,肉眼不可見的生物……
透過葉羽的講解,馮書雁彷彿看見一扇嶄新的大門正在她的眼前緩緩展開……
食物變質和傳染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人體內的淋巴細胞對於毒性會產生抗體,用減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就可以製造出對應疾病的疫苗……
葉羽為馮書雁做出了顯微鏡和聽診器,教她西醫常用的“叩診法”,儘管葉羽本人對這玩意兒也是一知半解……
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手術無菌法,還有各種合成藥物……
當“乙醯水楊酸”,即“阿司匹林”的粉末被葉羽小心地倒在馮書雁手上時,馮書雁捧著這一小點粉末的表情簡直如獲珍寶。
“羽哥哥,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意味著醫學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葉羽笑道。
“不是的,不止這麼簡單。”馮書雁猛地搖頭,又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