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住。
這會連房產證都沒有,也不存在四合院同人文那種謀奪誰家的房子說法。
房子都是公家的,集體分配。
有勞動,就有房子。
區別在於房子的新舊程度,地理位置。
所以,住基本上都能滿足百姓的需求。
如果你離開原戶籍,那沒有住宿的地方,就不怪當地了。
其三,行。
計劃經濟時代,出門都需要介紹信。
儘管交通工具已經很普遍了,但根本無法滿足社會需要。
能外出的,大部分靠11路公交車(兩條腿)。
所以,行,也沒有多少花錢的需求。
如此看來,只有最後的選項。
衣。
為什麼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
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什麼?
很多人說在於使用工具,畢竟教科書都是這麼寫的。
但是自然界的很多動物,也有會使用工具的。
哲學領域的人認為,人會思考。
難道動物不會嗎?
動物在保留原始的本能情況下,比如螞蟻尋找食物路途遙遠。
但在回程的時候,會慢慢的改成較短的距離回去。
這難道不算是一種最簡單的思考嗎?
最後在春秋戰國時代,古代中國人給出了答案。
禮。
這個是不是儒家提出的結論,暫且擱置。
古人認為人與獸的區別在於知禮。
而衣冠,則是禮的象徵。
中原文明可以鄙視周邊文明的優勢,就在於他們認為自己知禮。
而遊牧民族不知禮。
你看,發展了幾百年,幾千年,你們還只知道穿獸皮。
我們中原人就牛,會各種製衣。
而讀書人,擁有冠。
於是衣冠,成了禮的最高象徵。
有了這個原理以後,整個社會發展,就對衣服愈發的重視。
比如人死了,其實不知道冷暖。
但一定要穿衣服。
戰死的人,還講究馬革裹屍。
總得裹上什麼。
甚至皇帝代言,這個稀奇古怪的衣服都要搞起。
從此人和原始人最明顯的區別分開了。
前者為了吃的,為了安全,為了生存
後者先講豐衣,再講足食。
比如大熱天的,其實不穿衣服也沒關係。
但人總感覺哪裡不自在(少部分人除外),必須要穿一點什麼。
知道這個原理以後,就可以明白了為什麼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
楊傑的來信,更加驗證了駱玉珠自己多日的想法。
市場對於衣服的需求很高。
其實兩個月工資,等於一件衣服。
這東西在楊傑的眼中,是怎麼看都是很彆扭的存在。
只是國家在宏觀上,把財富轉向重工業,造成了這種奇怪的現象。
這個問題蘇聯也是一樣的情況。
而市場開放後,人民的眼光和需求,必然第一時間轉回日常的衣食住行。
所以,整個市場的衣服也漸漸的多了起來。
集市上出現了各種攤位,競爭愈發激烈。
衣服,褲子,這都是小商品市場最直觀的感受。
而駱玉珠則是盯上了最不起眼的襪子。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她手裡的起家資金太少了。
本來她準備拿著全部的資金梭哈一波。
但隨後想到了大哥的話。
“狡兔三窟。”
“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裡。”
“要差異化。”
所以,她選擇的方向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鞋子和襪子。
備選方案則是內衣(就怕流氓罪)和襪子。
還有其它方案則是小玩具首飾一類的。
三月春耕,四月閒。
四月是難得的忙裡偷閒。
駱玉珠就是趁著這個空檔,悄悄的溜走了。
陳巧姑最近被老父親死死的盯著,都不敢出門。
閒著沒事做什麼呢?
當然是找同村的姐妹們一起玩耍。
結果駱玉珠沒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