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上市後,某某老闆身價倍增的說法由來。
但不見得這個老闆,能拿出這麼多身價的資金。
很可能是,他連身價的二十分之一都拿不出來。
這個是股份,它不是現金。
你流通的股份是200萬,這也不是現金。
這都是虛擬的股份,這也就是股票。
來來往往的現金,增加的是公司的錢。
而合資企業中,公司的錢,不等於個人的錢。
個人獨資企業,個體戶。
這種事,公司的錢就是老闆的錢。
兩者有一定的區別。
那我佔用一千萬的股份,是不是啥也沒有收益?
理論上,它確實是沒有收益。
但是,你把一千萬的份額全部不要了。
理論上按市場價(股價),你可以拿到3000萬的現金。
也就是股市變現的過程。
因為市場監管規定,流通的上限比例不能超過百分之三十。
如果公司的總股本之一兩千萬。
你有一千萬。
那麼你一千萬是無法全部變現。
最多隻能變現400萬。
剩下的1600萬還是固定的份額。
也就是說,現在兩桶水的原始股東,想要透過股市全部套現。
只有小於持股比例在百分之三十以內的人才可能可以全部套現。
這些都是理論上的資料。
大股東就不要想了。
還有你全部套現了,就等於失去了在這家公司的全部股份比例。
而股市中,某個散戶無腦收購這家的股票。
交易的份額累積達到總股的百分之五,就會停牌(不交易)。
這位股民就成了公司的股東。
以深雲水為例,初始總股18億。
上市,然後預設流通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總股本變成了2億多。
然後流通的股票不斷增加,增加,再增加。
這等於兩億就會不斷地變成4個億,8個億。
反正1股變成多少錢,就是股票總額變成了多少錢。
但公司本身有變化嗎?
沒有。
假設,公司本身資產是2億。
而公司的總資產也是2億(這已經是破產的節奏)
加上最初流通的收益的錢,加上股民買的股票的錢(假設3塊錢一股)。
可能一下子變成了:16+02+12=3
也就是公司上市,就突然變成了3億。
其中股票增加的1億,全是流動資金,全部可以隨便揮霍。
那就買更先進的裝置,可以繼續擴大生產線,招攬更有用的人才。
這樣公司的效益進一步的提升。
公司效益高了,股票持有者(股民)高興啊!
其它沒有的人會眼紅。
這麼賺錢,這家公司會有分紅的。
那我也要買。
然後股票進一步的升值,升值,在升值。
這些都是最理性的狀態。
就和安利一樣。
那些推銷的經理總是吹噓。
什麼全國有13億人口,每人買你一件產品,你就有好幾個億了。
就是百分之一的人買你的產品,你也達成了幾個小目標。
現實呢?
別說13億,搞不好13個購買顧客都夠嗆。
同樣,股票這種東西也一樣。
除了一開始腦子狂熱,無腦買入外,然後就會有人後悔了。
散戶:那麼我要賣掉才行。
然後股票價格開始下跌。
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有些人腦子不一樣,我就認為這家公司好。
我接盤,我買。
股票繼續上漲。
於是,成交的金額就是忽上忽下,捉摸不定。
股票如何殺豬呢?
就是忽悠一群人,先把股票炒上去。
然後他自己再相對較高的價格賣掉股票。
等股票暴跌的時候,再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買回來。
這中間的差價,就是某些專門搞金融的社會精英賺錢的渠道。
而交易所呢?
每次變更,都會有相應的稅收